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国内人参产业遇发展困局 80%世界产量仅4%产值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1日 09:3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种参的要求很严格,必须立栽,平放的话不长条。本报记者 郑 娜摄

  10月上旬,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万良镇人参交易市场内,参农们在进行人参交易。本报记者 郑 娜摄   

  10月上旬,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万良镇人参交易市场内,参农们在进行人参交易。本报记者 郑 娜摄

  人参困局

  本报记者 郑 娜

  在中国一斤80块钱的人参水参(鲜参)出口到国外,经过加工、包装后再卖回来,可以卖到1.7万-3万块。在北京的一家国外知名人参专卖店里,600克的6年生人参卖到7万多人民币,一般的人参也都在三四千块钱,而在中国,今年人参的收购价格平均为90块/公斤。

  中国,虽然头顶世界人参产量第一大国桂冠,数十年来,人参产业发展之路却异常坎坷。为中国人所尊崇的“百草之王”,长期在世界竞争中“大比分”落败,至今仍被禁锢在发育不良的产业格局中作困兽之斗。究竟问题何在?本报记者深入中国吉林省人参主产区,探访参农、专家、经销商和企业,试图解开中国人参产业长期低迷的症结所在。

  产业之困

  80%的世界产量,4%的产值

  有人测算过,韩国高丽参的栽培面积、总产量仅为吉林人参的30%,总产值却为吉林人参总产值的20倍。仅是韩国正官庄(韩国高丽参的品牌老字号),去年收入就达到120亿元人民币。反观中国,与人参有关的企业约5000多家,效益却不足正官庄的1/10。

  人参被称为“百草之王”,因为含有人参皂苷、多糖、挥发油和微量元素而成为一味名贵的药材,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的食用历史。吉林省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我国栽培人参的主产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参产地。有关数字显示,全球人参市场每年总产量约1万吨,其中我国年产量在7000吨左右,占全球的70%-80%,吉林省人参产量占全国的70%-80%。

  尽管是主产国,而且在人参资源多样性上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例如中国人参生态类型达到7个,包括大马牙、二马牙、圆膀、圆芦等,韩国目前只有1个,即大地种植的高丽参),然而,中国人参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产值份额却极其微小。如2007年全世界人参总产值达500亿元,而中国的生产总值只有16亿元,产值份额不足4%。

  有人测算过,韩国高丽参的栽培面积、总产量仅为吉林人参的30%,总产值却为吉林人参总产值的20倍。仅是韩国正官庄(韩国高丽参的品牌老字号),去年收入就达到120亿元人民币。反观中国,与人参有关的企业约5000多家,效益却不足正官庄的1/10。

  吉林农林大学中药材学院张连学教授多年从事人参种植、栽培和产业化研究,近年来经常去韩国进行考察。以他对中韩两国人参产业的观察来看,造成目前这样巨大的差距有许多原因。一个是历史原因。早期吉林水参价格与韩国、朝鲜人参差不多。因为种人参挣钱,上世纪80年代,吉林省大力宣传“要想挖穷根,首先种人参”的口号,对人参生产实行放开经营,造成盲目发展产量剧增。再加上国家一直不允许人参进入食品领域,供大于求的矛盾终于爆发,价格一落千丈。

  更深层的原因是长期缺乏统一管理与指导。中国人参从种植、收获、加工到销售,没有行业标准,没有行业协会。现在参农组织化程度还是很低,一些参农合作社刚刚成立,比较松散,起的作用较小。由于各种原因,参农之间会出现互相压价的恶性竞争。在国家层面,政策扶持不到位,药食没有完成同源。从企业来讲,没有成体系的知名品牌产品,也没有成型的生产体系。

  参农之困

  成本高,风险大,但还是咬牙种

  人参种植业略有盈余的状态,除了辛勤耕作、精心呵护之外,还得祈求老天爷风调雨顺,否则一次自然灾害就足以毁灭6年的苦心经营,血本无归。

  产业低迷,损害最大的是位于产业链下游的参农。张连学教授告诉记者,人参的最低价格出现在1992年前后,当时鲜参2-3元/斤。最近20多年来,鲜参收购价格虽然偶有抬头,但均昙花一现,参价一直在低谷中徘徊。即使2010年人参价格上涨了一倍多,参农仍然没有赚到什么钱。

  原因何在?张连学教授算了算:现在种一公顷人参,最便宜的(自己有种源)也得需要40万元以上,其中土地租金30万元,可供使用4年。整地、买遮阳材料、做床一共得大约10万元。这是第一次栽种,移栽以后,换地还得再加30万元的土地钱,总共需要70万元。这些还不包括劳工费。如果自己没有种源的,买籽买苗还需要30万元左右。所以种植6年生人参的成本至少需要70万元到100万元。

  而按照每公顷产人参2.5-3万斤算,要卖到35元一斤,每公顷才能达到100万元,如果加上贷款利息,目前的参价也只能维持保本,即使有利润也非常低。而这样略有盈余的状态,除了辛勤耕作、精心呵护之外,还得祈求老天爷风调雨顺,否则一次自然灾害就足以毁灭6年的苦心经营,血本无归。

  既然成本这么高,风险又大,老百姓为啥还要种?“就是想赌一赌,说不定哪一年的价格就能上去。”吉林抚松县参农战怀桂告诉记者。她说,参农们都知道种人参不如种玉米挣钱,种玉米有补贴,种人参没有,玉米一年就能回收成本,人参要6年。可即便如此,许多人还是抱着赌一把的心态,等别人熬不住了,我还挺着,参价说不定就能起来了。

  张连学教授分析,抱有这种心理的参农中不占少数,正是由于这种心态,导致人参产量总是降不下来。近年,吉林省政府从土地上开始控制,人参的面积和产量才开始下降。这两年价格开始理性回归,但是还没有回归到位。如果要达到种植人参和种植玉米的利润相当,人参应该在每斤50元以上,在80元左右。

  企业之困

  资源多,品牌弱,如何扬长避短

  大企业的介入令人提前感受到人参产业的新希望。但是就目前而言,产业化程度低、品牌竞争力弱,仍然是制约着我国人参产业发展的瓶颈。在品牌方面,尽管吉林长白山区的人参名声响当当,但是却没有一个可以和正官庄高丽参抗衡的大品牌。在加工、包装等方面均落后于韩国。

  也许同样看到了人参的上涨空间和潜在价值,张连学教授观察到,仅仅是这两三年时间,许多大企业先后“插手”人参行业,比如吉林本土的修正、敖东、紫鑫等几家药业。此外,吉林森工集团、首都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在今年也先后进入人参领域。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物流发展,需要人参越来越多,这时候如果有企业跟老百姓签订单,就很容易组织起来。比如韩国正官庄吸收整个韩国30%-40%的人参,正官庄就跟老百姓签合同,有人负责人参的质量把关,质量达到就收,这样就很容易联合。如果我们能出现这样的企业,我相信目前整个市场的无序状态都会好起来的。”张连学说。

  大企业的介入令人提前感受到人参产业的新希望。但是就目前而言,产业化程度低、品牌竞争力弱,仍然是制约着我国人参产业发展的瓶颈。在品牌方面,尽管吉林长白山区的人参名声响当当,但是却没有一个可以和正官庄高丽参抗衡的大品牌。在加工、包装等方面均落后于韩国。

  “从人参产业的对比来讲,我们确实处在一个非常大的劣势上。但是我们有一个优势,作为长白山人参的主产区,吉林省的原材料产能是最大优势。”紫鑫药业董事长郭春生表示。中国一年平均生产人参7000多吨,韩国每年只有1300-1400多吨的干参产量,最好的一年也才2000吨,不到吉林一个省的产量的一半。

  今年卫生部正式批准吉林省开展人参“药食同源”试点工作,首次批准了“人参可以用于食品”的规定,更是大幅度拓宽了人参产业的市场空间。根据吉林省的产业战略规划,2012年,参业产值实现200亿元,参农收入年均增长20%。2015年,参业产值实现400亿元,参农收入比2012年翻一番。2020年,参业产值实现1000亿元。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吉林省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树立“长白山人参”品牌,组织实施“吉林人参振兴工程”,启动相关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在政府的推动下,企业也在加强研发力度。目前世界领先的人参基因图谱测序、人参不上火技术也都为中国所掌握。据了解,仅是基因图谱这种研究的完成,就发现了人参生命中鲜为人知的珍惜价值,将为人参的育种、加工、产品开发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

  “就我了解的情况,目前进展很不错。吉林省在主打‘长白山人参’品牌的同时,通过加强人参产品质量监管、帮助人参企业融资、培育参农合作社等方式,推动人参产业做大做强,这符合国际规范。”张连学表示。

  2010年我国人参产业总产值增至206亿元,人参产业上下游呈现出转好的态势,这多少激活了颓靡已久的中国人参产业。“我们的产能优势能不能通过国家政策、政府手段和企业配合利用好,这个很难预测,下一步还要付出很多的努力。”郭春生说。

热词:

  • 栽培人参
  • 产业战略
  • 世界领先
  • 产业格局
  • 比分
  • 物流发展
  • 百草之王
  • 药食同源
  • 劳工费
  • 正官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