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北京市将从明年1月起重启医疗机构等级评审,抗菌药物如果使用超标,医院将暂不能申报评审,如规定期限内未达整改要求,将被取消当年评审申报资格。(11月10日《北京日报》)
抗生素向来被医院视为营利的主要来源之一,管理者为何会突然向自己开刀?
首先,对抗菌药的监管确实在变得严格。卫生部明令,要求三级医院购进抗菌药物品种不得超过50种,二级医院不得超过35种;医疗机构住院和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得超过60%和20%。地方如何让医院“听话”执行,使之达标?现在,一个杀手锏就是借医院评级,将之与抗菌药是否达标直接挂钩起来。这是一狠招,因为级别决定了医院的地位与声望,以及经营状况。
这样做的并不只是北京。据卫生部要求,时隔10多年后,各地正在开始重新启动新一轮的医院评级工作。为了完成抗生素调控目标,很多地方自然会采取这样的做法。同日,《上海证券报》传来另一条相关的消息,旺季不旺,今年抗生素企业业绩难掩下滑,呈现量价齐跌的局面。有分析师认为,今年实施的打击抗生素滥用的政策导致这一变化的发生。
目前,我们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较为严重的国家。据统计,我国抗生素人均年消费量138克左右,是美国的10倍,这是一个抗生素的黄金时代。但随着社会对抗生素滥用的认知越来越多,逐渐意识到它带来的许多危害。比如耐药菌、超级细菌的增多,让人无药可用,给人们健康带来不小的威胁。随着反抗生素滥用的呼声越来越大,管理者顺应民意,加大监管力度,十分必要。
借医院评级之东风,让医院愿意对抗生素滥用开刀,这也仅仅是一种外力。要让抗菌药物使用别生根结果,一是要结束以药养医机制,摆脱对药物经济的依赖,走上以技养医的发展路。二是卫生部门必须常抓不懈,既要严管也要激励,如此才能防止局面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