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央企市场化得先学会面对媒体公众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21日 11:0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青年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国资委改革局相关负责人近日公开表示:央企进行市场化并购重组是大趋势将继续。

  市场化程度低是央企多年的软肋。由于拥有国家政策、资源配置等多重优势,央企的生存环境始终安逸,也总让人感觉距离市场竞争远了一点。

  在政策上适度保护央企本身并没有错。比如在能源、粮食、核工业等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我们当然不能放任资本进入。恩道尔的《粮食危机》一书中,不就描述了孟山都公司令人背后发凉的阴谋么?别管事件是真是假,我们都应该保护国有企业在核心领域的地位。

  但保护归保护,随着市场不断开放、外资不断进驻,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国际知名企业和央企站在同一个舞台上展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两边一对比,差别就格外的鲜明:与那些管理、经营模式前卫的国际企业相比,央企在面对媒体和公众时总让人觉得“不自在”,甚至有种“不像企业”的感觉。

  说其不像企业的理由有很多,比如氛围缺乏活力、行政色彩浓厚、员工缺乏危机感等等。于是,在很多报道中,央企被塑造成了一个高高在上、与市场“绝缘”的角色。这样的公众形象应该并非央企所希望的。

  事实上,每年,央企都是国家财政收入大户,对社会、国家贡献巨大。但是为什么总是出力不讨好呢?除了其组织结构中确实存在很多“非市场化”因素外,与公众、媒体缺乏交流也是重要原因。因为缺乏沟通,公众对央企的印象往往只能是“瞎子摸象”。听到“垄断”一词便放在耳朵的位置,听到“高薪”一词,便放在尾巴的位置……这样一来二去,一些零零散散的关键词便构成了一个奇奇怪怪、零碎而冷冰冰的企业形象。

  在这个过程中,央企自身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很多央企的心目中,“企业形象”恐怕都是个新鲜词。“我们从来不和媒体打交道”、“能减少采访就减少采访”、“多说多错,还是沉默是金”……仍然是很多央企人的思维方式。这样想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担心被媒体误读,比如面对镜头时感到紧张,再比如少说多做的实干派作风等等。这样的老套思维方式在十几年前或许还行得通,但在当下已经没路可走了。

  因为缺乏获取公开、可靠的信息渠道,网帖曝料、微博转发等各种渠道都成为公众了解央企的渠道。但是这些渠道传播出来的消息,往往只能加剧公众的误解。这样的结局应该更不是央企所期待的吧。这样下去,躲到啥时候才是个头儿呢?

  在日渐开放的市场上,央企必须学会积极参与。近期国资委多次提及的央企加大并购重组、专业化市场化操作、海外收购等一系列举措。这些举措顺应了市场发展,但是这些举措从提出到最终实现毕竟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大高个”央企们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届时媒体、公众的关注在所难免。那么,为什么不先学会坦诚地公开、交流呢?让公众了解一个活生生的央企形象,不是更好吗?

  央企得明白,在国内竞争中,无论从资源配置,还是政策制定上,央企都占有很大优势。即使其“耍耍脾气”,和媒体有些“小误会”也无伤大雅。但在国际市场上,海外媒体、多国的竞争对手会对其宽容吗?恐怕不会。既然大家站在国际舞台上,代表着各自的国家利益,那么就得接受市场竞争。届时,央企如果还是本着能躲就躲、羞羞答答、埋头苦干的态度,恐怕丢失的就不只是企业形象了。(骆沙)

热词:

  • 央企
  • 企业形象
  • 瞎子摸象
  • 垄断
  • 绝缘
  • 粮食危机
  • 高薪
  • 市场化程度
  • 面对媒体
  • 国资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