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什么是前途与希望——有感于逃回北上广现象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21日 13:5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燕赵都市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晚上看了一篇热门文章《媒体解析年轻人逃回北上广:为了前途与希望》,忽然想写点什么。

  这篇文章写的很好,生动有趣,细节给力,我想一定会有很多同龄人发出深深的共鸣,对文中描述的这一代年轻人的遭遇,深以为然,为自己面临两难境遇,扼腕叹息。但我想说点相反的。

  “很多次,刘寅假设人生三种曲径分岔的可能性:其一,滞留北京,继续苦哈哈的生活,能认识更多人,更多学习机会;其二,回归南京准一线的市井,买车买房,吃吃喝喝,心宽体胖;其三,回县城找块地,养鸭子喂猪,彻底的田园牧歌。”

  这一段关于80后“典型纠结”的描述,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看起来好像很犀利很逼真,道出了一代青年的苦楚。但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到底少了什么呢?我说少了一个人对自我成长的要求和坚持。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不知道是不是在功利主义的大环境里浸染地太久了,还是从未摆脱过某种民族劣根性,永远把自我实现的希望寄托于社会环境的完美,动不动抱怨生不逢时。殊不知这种看似洞悉大局的抱怨之下,反映出的一代人的惰性和依赖心理。这位刘寅,人在北京便吃得苦,能学习;换个小城市就发胖;到了县城里又超脱起来,田园牧歌——这样随波逐流,不是惰性是什么?不是依赖环境是什么?真正的勤奋和上进,绝不是抱着自我膨胀的念头闯进北京,仅凭着一股年轻气盛的热情每天加班给领导看,业余时间广布人脉,期待着有朝一日贵人相助,飞黄腾达。勤奋和上进心是另外一回事,那是真正可以支持你的东西,可以让你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坦然镇定、坚持不懈的精神力量,也是最终能让你获得成功的力量。

  真正的自我实现和北京上海无关,和认识更多人无关,和学习机会无关(学习是少有的一件可以自己完成的事,不需要依赖外界的机会)。当然,某一天,通过你的勤奋和努力,你培养了属于自己的,环境无法剥夺的竞争力,你会有机会游历北上广,你也会有机会认识更多的人。

  我每隔两周到河南洛阳的一个镇上拜访一位老师。她是一位34岁的心理咨询师,我跟随她学习心理学。上一次会面时,我问她:“住在一个三线城市的小镇里,是否会阻碍你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她的回答是:“完全不会。”事实上,由于她在专业领域进行了充分的自我准备,不久之前,一位国内首屈一指的心理学家到河南讲学,在课堂上发现她的天赋,她由此获得了极大的职业发展机遇。现在,她能够跟随这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到各大城市参加专业项目,而在此之前,她一直工作、生活在洛阳。她没有因为在洛阳工作就吃吃喝喝并发胖,也没有因为住在镇上就养鸭喂猪做农妇,她从20岁起决定从事心理咨询行业,一直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呆在小城市,没有阻碍她从包括北上广在内的全国各地的专业人才中脱颖而出。在心理咨询行业中,34岁是非常年轻的年龄。

  之所以问她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已经在县城里生活一年了,一年中几乎都坐在家里读书,在网络上参加课程,隔一段时间到洛阳与老师面谈一次。而我的同窗好友们,都在大城市工作和学习,有些还在国外。虽然有自己的目标,但有时仍会觉得与外界失去了某种重要的联系,莫名地担心自己会被社会抛弃。(这种联系真的重要吗?也许在某些心理脆弱的时刻是的。)我向她坦言我的困扰。她很严肃地对我说:“只要你不要失去自己,在哪儿都没有问题。假如你失去了自己,即便去到大城市,也不会有真正的进步。”她警告了我,也帮助我再次确定了这一答案。

  青年人迷茫、纠结,是因为他们都要从外部环境中寻找自我实现之路,却唯独忘记了自己,失去了自我。怪不得有这么多人无所适从。如果你觉得在大城市和县城都找不到归属感,那是因为你缺乏得以安身立命的核心竞争力。这些抱怨现实的人,他们担忧的比努力的多得多,花在外界的精力比花在自我成长上的精力多。他们留给我的是左顾右盼、患得患失的形象,但我记得我的老师眼中的一汪清泉,是坚定的、明亮的。

  每个人的自我实现之路,依赖自身的踏实进步,远大于依赖所谓的社会环境、大势所趋。什么是前途和希望?前途和希望在自己身上。亦舒说,一个人的时间花在哪里是看得见的。你所花的时间和精力不会背叛你,当然,它们有时也会出卖你。我相信一个从未失去过自己的人,也不会失去前途和希望。

  很久没有写这样义正言辞的文章了,还真有点不习惯。

  写这篇短文与我最亲爱的朋友们共勉:北京的、上海的、南京的、悉尼的、小城市的、县城里的……,无论在哪儿,梦想成真。(闰秒)

热词:

  • 前途
  • 老师
  • 自我实现
  • 田园牧歌
  • 县城
  • 希望
  • 课程
  • 学习心理学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