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还记得2006年的夏天,那艘在黄浦江上停留了两个多月的“哥德堡”号吗?共有近9万人登船参观,大大小小各类活动举行了50场,全球媒体的报道不计其数。这艘耗费3000多万美元、历经10年重建而成的仿古帆船,之所以将环球航行的终点站定在上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依托上海与瑞典哥德堡市的“友城关系”。
截至目前,上海已与世界上52个国家的71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38年来,上海与友城间在经济技术、文化教育、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结好要“门当户对”
友好城市是指世界各国地方政府之间,通过协议方式建立的一种国际联谊和城际合作的关系。友城就像一对“好姐妹”,结好之前,双方已有一段时间的接触,在经贸、文化等方面已开展交流,并且有更进一步的交流意向,很有“共同语言”。
除此之外,还讲究“门当户对”——双方城市的行政级别对应,且有相似特点。上海的友城就多为所在国的重要港口城市、工商业城市或经济、金融、文化中心,双方有良好的合作基础。通过签署协议缔结友好关系,双方建立起稳定而长期的交流关系。
合作面广又务实
横滨市是上海正式缔结的第一对国际友好城市(两地结好于1973年11月)。当时,友城交往内容仅侧重于人员往来。到现今,上海的友城迅速扩容,发展可以用“全面开花”来形容,不仅在地域分布上涵盖了世界五大洲,而且合作讲究“实效”,合作领域扩大到社会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其中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上海获得了许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从1991年起,上海和横滨每年在两地互办“上海——横滨经济技术交流会”,至今已举办了29届。通过这一渠道,上海从横滨那里“拿来”了不少好东西。目前上海普遍使用的商业条形码,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通过与横滨交流引进的,这一引进不仅早于别的渠道近10年,还节省了数百万元的引进费用。
本市延安东路隧道在设计建造之初遇到了瓶颈。1983年,上海的专家和技术人员通过与荷兰鹿特丹市隧道专家交流,汲取了对方的经验,改善了工程的土建和设计,10年未解决的问题就此迎刃而解。
人际交流树“典范”
“讲实效、讲互利、讲友谊”是上海与友城间交流合作的三大原则,这在教育、文化交流层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结好已经25年的上海与德国汉堡,曾被朱镕基总理赞为“中外友城关系的典范”。从1987年起,两市每年互派15名高中生开展为期3周的互访交流。这些交流学生互相结对,保持书信来往,其中有些人的友谊一直延续至今。在1987年第一批被派至汉堡的上海学生中,就有人后来成为从事对德交流的“专家”,而当时和他结对的德国学生,如今已是知名汉学家、汉堡孔子学院的院长了。
在去年上海世博会的城市最佳实践区中,分布着14个上海友城的案例馆。加拿大蒙特利尔馆与人们分享以社区为基础,市民共同参与规划、建设宜居家园的经验;玫瑰绽放、灯光变幻的法国罗阿大区案例展示了城市规划与生活方式的创新结合;巴西圣保罗馆的城市清洁法案,旨在探索建造和谐有序的城市风景;日本大阪馆则将一个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水都在防洪抗灾、清洁水质、水滨城市改造等方面的经验展现在世人面前;英国利物浦馆则展示了其历史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