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对中国投资者,欧债危机意味着更多契机
今年以前,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行海外投资的方向多数是朝着非洲、澳大利亚的资源领域,而今年以来,随着欧元区债务危机的不断深化,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方向开始更多地转向西方,同时,投资领域也从资源转移到了技术、高科技等行业。
在欧债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如何做到控制投资风险?未来中国企业投资的方向在哪里?
在博鳌亚洲论坛国际资本会议于巴黎举行期间,《第一财经日报》专访了黑石集团高级董事总经理里希耶(Jean-Manuel Richier)。
投资领域转移
第一财经日报:黑石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独立另类资产管理机构之一,从您的角度,如何看待今后中国企业在欧洲的投资取向和特点?
里希耶:到目前为止,中国海外投资的四分之三都集中在亚洲,在欧洲的投资比例还不到10%。但中国的“十二五”规划指出,未来中国工商企业将扩大在海外的投资规模,我们相信中国将加强在欧洲投资的力度,这不管对欧洲经济还是对欧洲企业本身来说无疑都是令人振奋的消息。
中国企业在欧洲的传统投资通常在自然资源、原材料等领域,今后或许还将继续以这些领域为重点。但是,在成为国际化企业的目标推动下,我们看到中国企业已经在投资领域的选择上出现多样化,比如生活资料、科技和电信产业等。因为这些投资行为能够为中国企业带来一些在中国得不到的(无形)资产,比如品牌效应和悠久的企业文化遗产;另外,中国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寻求发展高科技产业,开发可持续发展能源所需的技术更是被列为发展重点。
这种新的投资取向成为中欧企业加强合作的契机。最近,我们的法国投资客户标致雪铁龙集团和中国长安汽车集团合资,在深圳成立并奠基了长安标致雪铁龙有限公司。新的合资公司将致力于发展环保电能汽车和其他多能源汽车。这是目前中欧企业合作共同开发环保节能技术产品很好的范例。
日报:在欧债危机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如何做到控制投资风险?
里希耶: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我刚刚从深圳回来,我看到中国企业对欧洲目前正在经历的债务危机十分关注,也十分担忧。固然,欧债危机迟迟未能得到全面解决,这加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并且会让欧元区未来的增长率持续低迷,欧洲经济发展因此普遍不被中国企业看好。
但是我认为,中国投资者更应该看到的是在欧洲目前的经济背景下自身投资的更多契机,因为现在的确是认真考虑购买欧洲资产的好时机。
一般来说,在一个经济体面临危机或进行结构重组的时候,往往有更多资产以更优惠的价格面向市场的兼并和收购,也会有更宽松的政治环境来迎接投资者的到来。我们知道,之前中国向欧洲投资规模有限的原因之一就是欧洲闲置资产非常有限。
与此同时,我们建议中国企业来欧洲前,一定要很好地考察欧洲市场,从审计、法律、社会、文化等层面,全面评估投资风险。部分中国投资者在来欧洲投资的初期曾遇到过一些欧洲政府审批的风险,在并购完成后也有一些与欧洲企业文化整合的困难,但这些“水土不服”的问题都能通过投资前谨慎的风险分析,以及在欧洲选择好的合作伙伴得到解决。
中国能力尚缺营销
日报:目前来看,随着欧元贬值,各国财政紧缩,欧洲的贸易保护主义会不会重新抬头?
里希耶:不管是汇率上的纷争还是对外贸易政策上的紧张气氛,这些来自政治层面的压力都应该正视一个事实:历史已经证明经济上的地区保护主义是和经济增长背道而驰的。
虽然目前中欧双方找到完全客观的平衡点是个挑战,但我认为政治决策者应该以保证畅通的双边贸易渠道为前提,站在放眼更长远利益的立场上对话。我们都不希望看到贸易保护主义在欧洲抬头。
日报:在此背景下,中国也开始寻求扩大内需,这对欧洲企业来说是否也是新商机?欧洲的投资者如何看待在中国的投资前景?
里希耶:毋庸置疑的是,欧洲投资商一直以来都十分看重中国市场。他们被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和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吸引,并看好在中国的投资前景,尤其是目前在美国和欧洲都相继陷入困境、增长乏力的时期。随着中国内需的急剧增长,欧洲企业也因此看到了更多的投资契机和商机。
我之前说过,在中国,不少国产品牌还没有打造出知名的品牌文化,在这方面欧洲企业有更多的优势来吸引中国国内消费者。雀巢在前不久就买下了中国一家本土的糖果巧克力制造商,这样的本土收购会在未来的欧洲投资中成为趋势,当然很好地选择在华投资合作伙伴是成功投资的关键。
与此同时,中国的很多新情况是欧洲投资者不甚了解的,比如,中国本土也有很多行业专家、人才和科技创新的能力,中国也具备优质的劳工市场,这必将更加吸引外国投资企业。他们将没有必要把大量昂贵的欧洲本地劳动力外派到中国去。中国具备的科技创新的能力是很多欧洲投资者没有想象到的,也许由于缺乏宣传和营销方面的工作,这一点并不广为人知。
另一方面,中国市场极具国际市场竞争力,在中国成功对企业来说将意味着在世界市场上的成功。
“劳动力涨价影响不大”
日报: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普遍上涨会影响这些外国企业的投资吗?是否会出现因寻求劳动成本更廉价导致的投资转移?
里希耶:我不认为会有影响。因为它的影响在企业的利润空间里非常有限。那些比目前中国劳动力更加廉价的国家,比如越南,并不具备与中国抗衡的经济规模,就经济的发展能力这一点上来说就是不可比的。
另外,这些国家也没有像中国这样逐渐完备的好的投资环境。虽然劳动力的成本是投资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这毕竟不是唯一因素,而中国的确具备其他新兴国家没有的多方面优势。
另外,中国已经在“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上指出要向更有附加值的产业结构转型,这势必将提高整条产业链的价值,包括技术更新的能力、开发科研的能力,还有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的能力。所以,中国将逐渐形成不可替代和转移的专业技能。如今,我们正在历史的层面见证中国从廉价劳动力型经济向高科技经济模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