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地方炼厂闷声发大财与两巨头喊亏形成鲜明对比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01日 09:1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闷声发大财

  一名在山东某家大型地炼工作了一年的员工这样对中国证券报记者描述他的工作状态:作为一名普通车间技术工人,实行的是“四班三倒”工作制,即每工作8小时休息24小时;除检修期外,其余时间都是满负荷生产。每个月可拿到1000多元基本工资、2000多元奖金,加上各种补贴并扣除五险一金后,每月净收入可达4000多元。

  “我们每年年底还会发放一笔奖金。去年,老板还给每名员工发了5000元的额外奖励。”他笑称,公司福利好、氛围好,也比较稳定,因此很愿意在公司长期发展。

  据息旺能源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地方炼厂数量达114家,总炼能约1.31亿吨,占全国炼能的五分之一。单一炼厂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11年底平均炼油能力达到116万吨/年,较2008年底提高近三成。息旺能源推算,2012—2014年我国地炼累计将有5640万吨/年的新产能投产;到2014年底,地炼总炼能将可达到1.88亿吨/年,比2011年底再提高42%。

  山东是我国地炼数量最多、最集中的省份,可谓全国地炼的缩影。中国证券报记者在山东调研时发现,山东的地炼多集中在东营、淄博两地:东营因为背靠胜利油田,淄博则因为坐拥齐鲁石化,有人力和技术设备上的优势。这些地炼,有的是单纯民企,有的由原先的国企改制或剥离而来,还有的由上市公司直接投资设立,其中也不乏地方政府的参股。

  据易贸集团副总裁钟健介绍,2008年以来,山东地炼的原油和燃料油加工量以年均13%的速度增长,目前月均柴油产量在150万吨至200万吨之间,汽油产量在50万吨至100万吨,2011年的汽柴油产量可能超过2000万吨。

  “虽然很多地炼喊亏,但实际上这是一种‘会哭的孩子有奶喝’的策略。很多地炼这几年实际在‘闷声发大财’。”一位业内人士说道。

  层层挤利润

  为何“两桶油”巨亏,而夹缝中成长的地炼却能赚钱?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地炼运作不外乎以下三个环节:

  首先,通过每年的燃料油配额获得燃料油。燃料油是指原油经蒸馏而留下的黑色粘稠残余物。一家山东地炼企业原料业务部经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燃料油的配额需要企业向中央政府申请,要满足一定的资质并办理各项手续。“每家能获得的燃料油量不等,要看各家的能力和关系,关系比较好的一年大概几十万吨,也有少数获得上百万吨的。”他称,除配额外,地炼企业也会通过燃料油贸易商获得部分燃料油进行补足。

  其次,对燃料油进行加工。由于不同地炼之间装置、技术的差异,收益也不尽相同。“如果装置齐全,除成品油外还可以炼制出各种化工产品。装置越齐全,加工链越长,利润空间就越高。”一位地炼企业负责人这样说道。而一些燃料油贸易商也会在销售燃料油的同时,为地炼提供配套技术服务,帮助其分析何种燃料油适合何种装置,从而提高炼油效率。

  最后,将产品卖给民营加油站、民营批发企业甚至中石油、中石化等国企。“这三种渠道的批发价一般都是一样的。不过‘批零倒挂’的时候,民营批发企业和民营加油站就不会买我们的油了。”上述地炼企业负责人补充道,对于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国企,鉴于对方采购量比较大,有时价格也会优惠一点。

  这看似简单的三个环节哪里可以挤出利润?据了解,销售环节利润最多。由于地炼完全按市场化运作,有利可图才开工,无利可赚便可选择停运。因此,在原油价格波动时,地炼可以灵活地按照市场价格进行加工量和价格的调整,而不会出现国有企业因“保供”而导致的亏损。而且地炼在销售时通常按照零售价格出售,毛利也较高。

  对于“加工燃料油亏损”的说法,有地炼人士表示这实际上也是个“怎么算账”的问题。若只计算炼油阶段的利润,亏损可能性较大;但由于许多炼厂都延长了加工链,还生产一系列化工产品,因此综合算起来还是赚钱的。但对于加工燃料油的具体成本和利润几何,大部分炼厂都不愿意透露具体数字。

  同时,地炼们也在通过各种渠道扩大油源,如通过各种关系获得油田的“边角料”或政府“调拨”的原油,通过与中字头企业合作获得原油等,降低生产成本。息旺能源统计显示,2010-2011年山东地炼的炼油原料中,原油的比例已首次突破50%,达到56%!

  “此外也不排除一些地炼采取较低的安全标准、环保手段或劳工费用来降低成本。地方政府也会通过补贴等方式给予地炼支持。这些都成为地炼利润的来源。”一位业内人士这样分析道。

  纠葛不断

  地炼发展超乎预期,而重压其上的石油行业垄断也从未消失。地炼与国有石油企业享受到的一系列政策、机会和条件均不对等,两者间的“爱恨纠葛”也不断上演。

  “油源不对等”一直是两者矛盾最集中的焦点。尽管地炼获得原油的渠道有所打开,但长期以来,其油源仍以燃料油为主,黏度大、杂质多,生产成本较高。“对同样多的燃料油和原油进行加工,得到的成品油的量后者可能是前者的7、8倍。”一位地炼企业人员这样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加工燃料油的外部环境也日益恶化。2009年我国实行了燃料油消费税改革,税率从此前的0.1元/升提高至0.8元/升。据估算,地炼加工燃料油的成本将因此增加950元/吨。此外,俄罗斯、韩国、中东等燃料油输出地区由于本身二次深加工装置在增加,因此对华供应减少,使得燃料油油源变窄,采购成本大幅增加。

  燃料油来源变窄,获得原油的大门又始终半遮半掩。据我国相关规定,目前原油的进口权掌握在三大油以及珠海振荣、中化集团五家国有公司手中。我国在加入WTO时曾承诺,将从2002年起下达原油进口的非国营贸易配额,允许非国营贸易企业从事部分数量原油的进口,配额量每年递增15%,直至政府管制解除,但时至今日远未放开。此外,非国营贸易配额进口的原油只能供给中石油、中石化的炼厂加工,不得供应地方炼厂。

  “我们每年能拿到的原油也就十几万吨。”一位全国前十、山东前三的地炼企业人士这样说道。另一家控股了地炼企业的山东上市公司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他们每年都要和地方政府跑中央,为的就是多获得一些“调拨”的原油配额。

  中石油、中石化2010年年报显示,中石油、中石化2010年全年原油净进口量分别达2.36亿吨和1.65亿吨。手握如此丰厚油源,两者今年前三季度的炼油业务却分别亏损达415亿元和230.9亿元。“能盈利的没油炼,有油炼的却巨亏”,这种怪现象不免令老百姓费解。

  此外,在地炼看来,除了油源“受歧视”,销售渠道也大部分为两大油所掌控。“相比两大油庞大的营销网络,我们的销售渠道较少,通常只有一些民营批发企业和民营加油站。既然最上游的业务已被垄断,那么下游销售板块就应该放开让民营企业充分竞争。”一位地炼老板这样说道。比如民营加油站设立的门槛正在不断提高,企业要满足一定的资本金、规模、盈利要求,还要达到一系列环保标准、安全标准。“以前地方政府可以批,现在一般至少要省一级政府才能批。”上述地炼老板表示。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地炼的发展或多或少也得益于国有石油企业的“输血”。实际上,近年来地炼“无油可炼”的瓶颈得到缓解,很大部分原因也在于国企与部分地炼的合作,使得其原油获取渠道有所开拓。另一方面,国企在销售上也不是没有支持。据一位国有石油企业内部人士透露,出于合作关系或保供需要,每年中石油、中石化都会从地炼手中采购一定数量的成品油。“采购价格多已包含了销售环节的利润,基本是按照零售价来采购的,有时甚至是亏着买。”

热词:

  • 炼厂
  • 闷声发大财
  • 证券报
  • 中石化
  • 油源
  • 调拨
  • 中石油
  • 能源统计
  • 巨头
  • 输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