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2日讯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包括建立国家基本药品制度在内的新医改的逐步深化,使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的中国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进一步改善寄于厚望。然而,面对政府的种种举措,药价却依然“虚高”不下。对此,唐钧在今日发表博文表示,医疗卫生服务追求“利润最大化”,造就了“看病贵、看病难”现象。
唐钧称,市场价格机制的形成,要求买者和卖者进入市场完全自由,没有互相勾结串通和固定价格,人们知道他们希望买什么,了解市场情况,为他们自身利益而行动。这种情况叫纯粹竞争。遗憾的是,以“纯粹竞争”为前提的理想化市场在医疗卫生领域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其一,医患双方,也就是卖者和买者,地位是极其不平等的。患者并不一定知道他们应该“买什么”,他们也不太了解“市场情况”,因此也难以“为他们自身的利益而行动”。其二,医疗服务是一个通常所谓的专业领域,市场进入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医疗资源常常表现为短缺甚至匮乏,“卖者”其实是有限的,这导致“勾结串通和固定价格”成了常常发生的事。
文章指出,国家基本药品制度的实施,在缓解“看病贵”的问题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是用行政管制的手段来整治医疗服务的天然垄断。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这是“不得已但又必须为之”的办法。基本药物的价格是否可以不要由有关政府机构单方面决定,而让药企也有资格参与定价。譬如,能否形成药品生产企业的行业协会与有关政府机构之间常设的协商沟通机制,这样就可以更准确、更有效地把原料、人工、能源等方面市场价格的变化考虑到基本药物的定价机制中去,从而避免因药品“蒸发”而造成社会张力。
原文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4bf77b0100vtzn.html?tj=1
作者介绍:
唐钧: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