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金融时报:欧元区面临艰难抉择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05日 10:0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国际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英国《金融时报》12月5日发表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的文章,题目为《欧元区面临艰难抉择》,主要内容如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救得了欧元区吗?答案是否定的。但它能提供必要的帮助。IMF代表着全世界的利益,而欧元区走向与整个世界都休戚相关。这向IMF赋予了行动的权利。问题在于,IMF该如何行动?

  这场2007年夏始于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现在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可能更具破坏力的阶段。危机的中心在欧元区。欧元区领导人不愿集中精力抢救眼前垂死的病人,却把时间都花在设计锻炼方案上,以确保这个病人不会再出现心脏病发作。这是一种下意识的逃避。

  欧元区以外的许多政策制定者都认为,“他们完全没有抓住重点。”欧元区成员国,尤其是地位最重要的德国,似乎都受到了国内政治的掣肘。这并不奇怪,因为欧元区各国在政治方面仍是各自为政。但这也表明,往好里说,欧洲一体化计划还不成熟,往坏里说,它根本就不可行。

  经合组织(OECD)最新的经济展望描绘出了一副黯淡的画面。纵使灾难得以避免,预计欧元区经济明年也会出现停滞。但OECD也指出,“严重的下行风险依然存在”。此外,“如果发生重大负面事件……很有可能导致经合组织整体陷入衰退,美国和日本经济将显著下滑,欧元区将出现长期的深度衰退”。甚至新兴市场都将受到波及。

  事态可能会变得多么糟糕?OECD探讨了由欧元区主权债务无序违约而引发的下行前景。无序违约的结果难以预料。但一旦有重要的发达国家违约,很可能会对信心构成巨大的打击。随着恐慌的蔓延,其它主权国家、金融机构和市场将直接感受到其负面冲击。其他国家也可能直接受到影响,因为它们不得不援救本国银行。随着经济不断走弱,各国财政状况都将承受更大的压力。信心和经济活动可能出现恶性的螺旋式下降,其影响范围将远远超出欧元区。

  主权违约不一定导致有关国家退出欧元区。但也不排除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性。OECD像描绘世界末日般设想:“政治影响将异常深远,退出欧元区的压力可能陡增……欧洲的动荡,伴随着财富大规模缩水、企业纷纷破产、对欧洲一体化与合作的信心崩溃,很可能导致世界范围内的深度萧条,不管是退出欧元区的国家,还是继续留在欧元区的成员国、乃至世界其它地区。”

  那么,该采取何种措施?

  首先,欧元区必须做出可信的承诺,阻止危机在主权国家、银行和市场之间蔓延。有一种可能是,在2012年和2013年两年,为意大利、西班牙和比利时的公共债务展期和财政赤字提供融资担保。这将需要花费至多1万亿欧元——尽管鉴于目前问题的严重程度,即便这样可能也不够阻止危机的蔓延。所需资金可以来自杠杆化的欧洲金融稳定安排(EFSF),也可以来自欧洲央行(ECB),或者是两个机构共同出资,由前者承担损失风险,后者提供流动性。从长期看,正如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Nuffield College, Oxford)的约翰-米尔鲍尔(John Muellbauer)所主张的那样,发行有条件的“欧元区共同债券”(eurobond)或许是个可行的办法。

  其次,欧元区必须出台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调整的政策。而且,政策不能仅仅局限在供应方面。目前,欧元区无疑正遭受总需求不足之苦。此外,若不能恢复外部竞争力,一些更容易受冲击的国家将无法实现复苏,这些国家注定将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财政紧缩导致需求不振,然后是失业率升高和财政收入不足,最后被迫进一步紧缩。在危机爆发前的那些年里,欧元区家庭的结余,完全可以被非金融类公司和政府(程度不及前者)的赤字所消化。危机爆发后,企业赤字消失了,支撑需求的担子全部压到了政府肩上。要想消除财政赤字,家庭和企业必须加大支出才行。政府必须出台政策帮助达成这一目标。

  最后,欧元区还需要通过长期改革,消除自身真正的短板。但如果德国坚持把规范财政纪律放在第一位,那么改革将会失败。因为这场危机的根源并不在于缺乏财政纪律。金融行业乃至整个私人部门——包括欧元区核心国家银行——的不负责任,才是造成危机的罪魁祸首。如果欧元区能够启动改革,让自己未来得以更好地运行,而不再是一台不断在弱小成员国制造金融机构和主权债务违约的机器,信心就会恢复。

  其中IMF可以扮演何种角色?它的作用不会很大。IMF火力不足:其全部可自由支配的资金只有4400亿美元左右。没错,它可能从欧元区之外感兴趣的国家筹到更多资金。然而,它不能指望代替不情不愿的欧元区主要成员国提供必要的支援。即便IMF拥有足够的资源,如果只针对单个成员国纾困也注定会失败。唯有对整个欧元区进行纾困才有意义,因为对受困国家施以援手,人们必然会期望欧元区总需求得以提升。

  欧元区总需求不提升,意大利或西班牙等国将在劫难逃。作为一个小型、开放的经济体,爱尔兰可以在必要时通过挤走其它地区的可贸易产出来实现自我调整。但如果意大利和西班牙也这么做,它们会发现这种以邻为壑的做法不但成本高昂,而且很可能行不通:成本高是因为实现目标的主要途径是让更多的人失业,从而压低工资水平;行不通是因为德国的竞争优势实在太强了。

  那么,IMF可以提供什么样的帮助?现在就该像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所说的那样,“无情地讲出真相”。那么IMF应讲出什么真相?真相就是:欧元区应在糟糕的结局和一场大灾难之间做出抉择。前者是指推出大胆的政策以促进调整,同时避免引发一波主权债务重组、金融危机和真正的萧条。后者是指伴随欧元区解体而来的大萧条。为了全世界的利益,IMF的态度应当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而欧元区自己也应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译者/邢嵬)

热词:

  • 杠杆化
  • 欧元区经济
  • 欧元区成员国
  • IMF
  • 金融时报
  • 欧元区面临艰难抉择
  • 欧洲一体化
  • 病人
  • 主权国家
  • 财政纪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