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11月30日,沪市跌78.98点,跌幅3.17%,盘中触及2319的历史低点。
12月1日,沪市涨53.45点,涨幅2.29%。
12月2日,沪市涨26.2点,跌幅1.10%。
在月末月头交接的两天里,A股上演了可谓惊心动魄的乾坤大挪移。
相信很多投资者手机都在短短几个小时内被截然不同的建议轰炸了一遍。
正如我接收到的信息则从11月30日下午的“操作上谨慎,勿盲目抄底”变成了12月1日早上的“建议持股或加仓参与反弹”。
戏剧化的一天。
然而A股在这朝夕之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变更,这篇文章就将尝试从多个角度,以更加冷静和动态的分析来解构A股的内外变化。
B股不鸣则已,一鸣就是暴跌
首先来看看30日暴跌的导火索---B股。11月30日的A股的暴跌之前,是B股的集体暴动。
B股的存在因为国际板的呼之欲出而地位岌岌可危。其实平常低调的B股自2011年以来已经上演了4次的类似暴跌事件。
2011年4月2日,B股指数(000003)下跌5.33%,成交额11.2亿元。
2011年6月9日,B股指数自午后杀跌,收盘暴跌了7.9%。成交额为7.32亿元。
这两次暴跌被称为“断崖式”暴跌,事出缘由就是国际板即将推出的消息。紧接着的8月8日,再次暴跌6.12%,然后就是刚刚过去的11月30日,下跌6.13%。
B股的暴跌最直接的原因被解析为高盛提前唱空的后果。根据外媒的报道,高盛在11月28日向主要客户发送电子邮件,建议投资者停止对在香港上市的大陆公司股票继续投资。并表示随着越来越多不利因素出现,“中国经济前景正面临巨大挑战”。而且“此前的预期主要是建立在中国通货膨胀形势缓和的基础之上的,不过现在看来随着房地产市场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面临更多挑战。考虑到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香港红筹股已经不再有吸引力。”
从全年来看,相对沪市今年以来到12月1日收盘,沪市跌幅15%,而B股指数累计下跌了24%。
对于几乎每次B股的暴跌都传出高盛的唱空来看,外资对中国投资市场的谨慎度越来越高。与A股的交易量相比,B股要小得多,11月30日暴跌当天的成交额为5.11亿元,而前一天的成交额仅为1.51亿元。不活跃、成交量小的B股有时全天的成交额甚至比不上某宗大宗交易的成交额。
作为为外资投资中国市场而存在的B股自然会因为国际板的推出而地位岌岌可危。
当然,一方面是国际板将可能取代B股的可能,另一方面则是投资中国概念对外资吸引力的下降。从B股的走势和中国概念股在美国股市被抛售中可略窥一二。
虽然B股历来被称为价值洼地,但如今面对国际板的威胁和外资的撤离,未来走势依然不明朗,不足10亿的成交额下暴涨暴跌太容易被资金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