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12日发布的2012年《产业蓝皮书》称,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产业竞争力总体上进一步走弱。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其仔介绍说,如果综合考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用贸易竞争力指数来衡量,中国产业竞争力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进一步弱化。其主要是由中国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竞争力下降造成的。在对发达国家的竞争力出现下降的同时,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仍然保持弱势,从而造成了总体竞争力的下降。
中国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在2008年后上升势头开始受阻,2010年则出现下降,越来越多的国外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2012年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如何,张其仔认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情况和美国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大小这两大因素会从宏观上对中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影响。
发达国家2012年的经济增长情况不容乐观。全球经济增长停滞,会对中国出口造成很大影响,特别是美国经济增长乏力、欧洲受债务问题困扰造成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会对中国的出口造成很大压力,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保护主义会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全球贸易量将下降,从而对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造成不良影响。2012年中国的产业竞争力相对于发达国家将继续走弱。
另外,2011年10月11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尽管这个法案能否得以最终实施,还需要众议院投票和总统的同意,但是最终通过的可能性比较大。而这一法案的实质就是认为,中美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美国的产业竞争力不强,而在于中国人为地压低了人民币币值,使中国产品在与美国的竞争中获得了不公平竞争优势。
“《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的通过,对中国最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中国对美国出口增加最快的产品影响最大,不仅涉及服装等低技术产业的产品,而且还涉及计算机与电子产品等高技术产品。战略性新兴产业也会成为重点关注对象。”张其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