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都说百姓饮食用药安全是天大的事,但在实际生活中,食品药品监管力量弱、设备缺,与监管地域广、任务重形成鲜明反差。尤其是在广大农村,这一问题更加突出。按照目前体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只设到县一级,且人员很少,监管能力普遍不足。地处西部的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有18.4万人口。该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只有19位工作人员,平均每万人仅有1名监管人员(12月15日《人民日报》)。
近几年以来,无论是在食品安全领域,还是在药品安全领域,都出现了大量丑闻事件。毒奶粉、问题疫苗、地沟油、假药、添加剂严重超标……在一些地方,就连馒头这种大众食品都被查出安全隐患,以至百姓追问,还有什么是健康的?
面对这种形势,政府部门也在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食品安全生产领域,食品卫生法已经“升级”为食品安全法,奶制品的国标也有了更新,近日国家食药监局还规定农村摆宴席超过50人聚餐需要备案。但是,食品安全生产领域中的问题仍然很严重,公信力仍然处于低位。那么,食品安全包括药品安全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1万公众对应1名食品药品监管人员的现实,或许能从一个角度回答这个问题。保障食品药品的安全,需要有足够多的工作人员来承担起此项工作,但是质监人员与社会需求之间不成比例的现实,却让农村成了监管的盲区。
更可怕的现实是,1万公众对应1名食品药品监管人员的情况,并非华亭县独有,相反,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今年8月19日新华网报道了一则《农村有农村的货》的新闻,内容写道,记者走访山东省潍坊、莱芜、临沂等地市,追踪农村小卖部、批发市场、生产作坊发现,由于监管缺位等原因,一些“问题食品”专供农村市场,严重威胁农民,尤其是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对于这样的问题,笔者也有亲身体会。一次回老家,我抱着两岁大的外甥去村里小卖部买零食,到了小卖部后才发现,在老家根本买不到一样“正品”零食:每块1元的名牌巧克力;胀袋漏水的果冻;霉变的辣条;只有颜色相似的雪碧和可乐;已经发霉的酸梅……面对此情此景,我的感受有两个:一是在农村想拿食品哄孩子,是很纠结的事,因为谁也不能认定这些零食是否是健康的;二是可以肯定,许多农村的孩子已经吃了这样的食品,这不免有些伤感。
据了解,全国80%以上的县均面临着监管人员不足的问题。然而,这仍然不是问题的全部。除了人员配备严重不达标外,整个华亭县县域之中找不到一处具有专业资质的食品药品检验技术机构,也根本找不到快检车和快检设备。将这些所有的问题综合起来就是,我国虽然有成文的食品安全标准和药品质量标准,有详细的食品药品安全法律,也有所谓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但是,就执行与落实的层面而言,制度的建设并不完备,甚至可算得上严重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