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加法”与“减法”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19日 08:0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并把它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之一。可以这样理解,这将成为中国未来30年从国富到民富转型的起点。

  中等收入者是消费主体,但这些年来,国内中等收入群体增长缓慢,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拉动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拖了后腿。老百姓收入的大部分来自于劳动收入,反映劳动收入的职工工资总额在GDP中的比重处于下降态势,从1980年的17%下降到2008年的11.2%,说白了,老百姓的钱不多,舍不得花钱。因此,要转变到扩大内需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其核心就是要转变到以中等收入者为主力的居民消费上来。一旦老百姓有钱了,舍得花钱,敢花钱,这种释放出来的居民消费潜力,足够支撑我国未来10-20年经济年均8%的增速。

  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既要有“加法”,又要有“减法”。

  “加法”主要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让老百姓的收入追得上甚至超过物价的上涨,让老百姓敢花钱,有钱花。还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使大量低收入者进入到中等收入者行列中来。要注意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村低收入者跻身到中等收入者行列中来。

  “减法”,主要是减税减负,分配时政府少拿些,让利于民,尤其在初次分配时,降低税收,使企业获利空间较大,能够承担劳动力成本上升,又无需转嫁给消费者。事实上,国家财政收入猛增,减税空间很大。与此同时,加大对医疗、教育、保障性住房等公共产品的投入,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使其再也不必为教育、医疗、养老等拼命攒钱。当下,老百姓的税负是较重的,社会保障不到位,以至于家庭成员一人得大病,全家赤贫的现象比比皆是。企业工人与公务员在退休金上相差悬殊,这个差距不消除,大多数人自然长期与“中等收入者”无缘。欧债危机以来,一些人把问题的根源归结为这些国家的高福利上,并提出我国需要防止高福利风险。其实,中国的实际不是福利太高了,而是低了。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不仅不存在“福利陷阱”的风险,反倒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与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加法”也好,“减法”也罢,这些招数都涉及机制改革,都需要政府拿出决心和勇气,更多地让利于民、藏富于民,尽快实现从“国富优先”向“民富优先”发展导向的转变。

热词:

  • 减法
  • 加法
  • 中等收入者
  • 中等收入者比重
  • 1980年
  • 中等收入群体
  • 扩大内需
  • 居民消费
  • 初次分配
  • 低收入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