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2001年农村工作部署情况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20日 13:5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社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新华社北京2001年1月5日电(人民日报记者江夏 新华社记者孙杰)为期两天半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近日就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所作的重要指示。江泽民指出,去年在遇到严重干旱的情况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新的成绩,是很不容易的。进入新世纪,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的工作仍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一刻都不能放松。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关键要通过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依靠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大家一定要发扬兢兢业业、扎扎实实的精神,切实把工作做好。春节将至,江泽民总书记向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致以诚挚的问候。

  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分析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形势,对今年的工作作出部署。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讨论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会议上讲话,对当前农村形势、今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作了全面的阐述。

  会议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形势。去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各地、各部门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要求,认真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出现了许多积极的变化。农业结构调整迈出了新步伐。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重要进展。农业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乡镇企业出现了速度、效益同步增长的势头。小城镇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得到加强。农村改革有新的突破,按照中央的部署,安徽全省和其它部分地区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农村基层组织经过连续六年的集中整顿和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农村社会保持稳定。农村形势总的是好的。实践证明,中央关于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判断和对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会议指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突出的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落等情况没有根本改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甚至出现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民增收困难,是在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处于调整期出现的问题,是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水平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等问题在新阶段的集中反映。解决这个问题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既是新阶段面临的突出矛盾,又是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农业长期增产不增收,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农产品供求形势就可能发生逆转;农民收入和农村购买力上不去,不仅工业品的市场需求将受到严重制约,也会影响农民对农产品的消费支出,加剧农产品的卖难,扩大内需的方针就难以真正落实;农民不能富裕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的目标就不可能最终实现。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农民收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知难而进,把推进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阶段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和基本目标,抓紧抓好。

  会议认为,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要有新的思路,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国家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但根本途径是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新途径、新领域。为此,必须在稳定总量、保证供给的前提下,着力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布局,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促进农业效益大幅度增长;必须在全面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实施城镇化战略,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加快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必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形成带动结构调整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加快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的建设,促进农产品优质化;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为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加快发展畜牧业,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和增加农民就业;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积极稳妥地发展小城镇,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等。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注意总结经验,不断向前推进。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

  会议强调,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要继续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经过多年艰苦的努力,我们已基本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已基本完成,这只是实现了一个阶段性目标,并不意味着扶贫工作的结束。必须看到,全国还有一部分贫困人口尚未解决温饱,已经解决温饱的标准还比较低,一遇灾害极易返贫。扶贫开发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十五”期间,要继续加大扶贫工作力度,把扶贫开发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大措施。要把重点放在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集中力量合力攻坚。要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会议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在整个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农业始终承担着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任务,而这一时期农业又承受着自然条件和市场环境的双重制约,还将面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新挑战,正处在一个困难比较多的转折时期。在当前农产品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尤其要防止忽视农业的倾向,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增强搞好农村工作的自觉性。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坚持不懈地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各级领导要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自觉地关心农业,加强农业。

  会议在认真分析了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和供求形势后指出,必须坚持抓好粮食生产,始终重视粮食安全问题。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确保粮食安全,要抓住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切实保护好耕地。二是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三是提高主产区粮食生产水平。四是完善粮食储备调节体系。会议强调,当前要注意处理好调整农业结构和稳定粮食生产的关系。抓好粮食生产,是保证农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根据粮食供求状况适当调整年度产量是必要的,但一定要重视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特别要注意保护好基本农田。

  会议指出,实行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农业、保护农民积极性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继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农村的又一项重大改革,搞好这项改革对我国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当前农村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农民负担过重。解决这个问题,根本要靠发展经济,同时必须进行税费改革,理顺农村分配关系,规范分配行为,把农民负担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中央决定,今年要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这项改革。这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深刻认识加快农村税费改革的重要性,增强使命感,切实加强对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的领导,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加快推进这项工作。要充分认识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把减轻农民负担作为基本出发点。认真研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具体指导。积极稳妥地搞好乡镇机构改革。

  会议强调,中央决定在全国县(市)部门和乡村干部中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这是新形势下提高基层干部素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决策,是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举措。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抓好落实。保持农村稳定,是新阶段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前提。要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加强基层干部教育,切实转变思想工作作风;增强民主法制观念,依法处理各种矛盾,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会议进一步明确今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十项任务:一、继续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二、坚持抓好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生产效益。三、逐步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四、加快农村税费改革,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五、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六、深化农业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七、改革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八、坚持开发式扶贫,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九、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十、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王忠禹主持了第一天上午的全体会议。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广东省、浙江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四川省有关负责人在大会上先后作了发言。

  参加会议的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主管农业、农村工作的负责人及计划单列市主管农业、农村工作的负责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负责人,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等。

热词:

  •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 农村税费改革
  • 重要思想
  •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 农村改革
  • 中央决定
  • 农村社会稳定
  • 农业投入
  • 农业产业化经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