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雾霾,雾霾!在2011年的第N场大雾里穿行,北京空气的能见度很低;在各种通讯和互联网技术里穿行,虚拟世界的能见度很高。戴着“猪鼻子一样的”防护口罩,人们知道国际的空气质量标准有对细颗粒物PM2.5含量的要求;亲自测试自家汽车的尾气排放,人们明白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是污染来源的一部分。网民的调侃不仅是对自己无奈和焦虑的消解,也促进了“官民互动”式的决策过程;环保专家的专业意见正在促成跨区域的联动措施。
就在这个2011年的岁末,在北京的雾霾里,每一个人都是恶劣空气的受害者,也都是环境保护的参与者。随着“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制定,未来五年北京市将采取有力措施,综合治理空气质量,并执行更加国际化的空气质量监测标准,人们有理由期待首都的蓝天更美好。
12月5日,北京成为雾都
这一天,北京雾茫茫
12月5日一早,家住京城北部的张凌(化名)刚打开广播,就听到这样一句话:今天可以说是“朦朦胧胧,跌跌撞撞,忙忙碌碌”。
这是北京交通广播的《一路畅通》早间节目,主持人王佳一和顾峰整个早晨都在感慨,大雾对本来就繁忙的周一早高峰交通造成的影响:数条高速路和六环全线封闭,警方增添警力,并启动了紧急畅行方案。
除非是“特别特别需要出门”的人,就别出来了,一位主持人说道;这种天气,对身体也不好,另一位补充。
张凌不幸属于“特别特别需要出门”的人。她刚刚休完年假,必须要上班。她将车开到路上时,发现大多数车都亮起了雾灯,自觉放慢了车速。
报纸编辑于平也不得不出门送儿子去幼儿园。鉴于对空气质量的担忧,他给儿子戴上了口罩,并对不得不在这种大雾天让孩子暴露于室外耿耿于怀。
早上七点前往国贸上班的女孩王诗雨则“特别痛苦”,她需骑15分钟自行车才能到地铁站,这段时间“基本看不清前面的路,只看到天是灰的”,没有戴口罩,她只好下意识地用围巾挡着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