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2011年即将过去,由于A股市场大跌超过20%,使得投资者大多损失惨重。就是在如此惨烈的市场环境下,那些坚持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的投资者,他们出色的风险控制能力,也使得投资取得了难得的正收益,同时在保险、信托等市场,投资也给投资者带来了好的收益。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投资者又该如何选择?
2012年私募投资策略:寻找一流风控的“白马”
每经记者 毛晋楠 发自成都
2011年,A股投资人最感慨的莫过于十年涨幅归零!2011年的A股大跌超过20%,大盘指数再回2245点以下!2011年,也成为了阳光私募的受难年,九成阳光私募出现亏损!
但是在2011年,仍有部分阳光私募非常HOLD住,他们的业绩表现十分出色,在今年的这轮大跌中,不但取得了正收益,同时也成功跑赢大盘指数!
《每日经济新闻》发现,这些正收益私募大都有一个共同点:风控出色,净值波动率极小。看来,未来在选择私募基金时,风控能力应该作为最重要的一项指标。
白马私募浮出水面
随着2011年阳光私募业绩总排行的即将出炉,今年的白马私募基金渐渐浮出水面。
泽熙投资和展博投资毫无争议入围,星石投资也备受关注。
“泽熙投资、展博投资的盈利能力出色、业绩波动小、风控能力较强,而且收益率亮眼,可以称之为2011年私募业的白马。”融智评级研究员陈伙铸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
截止到上周五(12月23日),泽熙投资旗下5只产品,除了4期在今年亏损8.46%,其他4只产品的净值全线飘红。其中,泽熙3期和5期的净值增长分别为14.9%和12.53%,超过了10%,泽熙1号净值增长7.39%,泽熙2期净值增长0.21%。
“泽熙投资的风格十分激进,但不失稳健,在大级别的风险来临前,能够控制好仓位,这也是泽熙投资今年整体业绩排名靠前,而且3期和5期的业绩有望杀入年度三甲的重要原因。”业内人士这样评价。
展博1期则成立于2009年6月,由展博投资的董事长陈锋管理。截至2011年11月末,产品累计净值1.9443元,今年以来收益率为4.21%,在2011年私募业绩榜上排名靠前。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展博1期近两年的收益率为41.90%,排名第三。陈锋专注于宏观、行业和市场策略研究,对A股市场波动和趋势有深刻的理解。
截至11月末,展博的其他几只产品,均实现了正收益。
此外,星石投资旗下私募产品,再度复制了2008年的辉煌,截至11月末的数据,大部分产品均实现了正收益。
风控能力是最重要指标
在上述白马私募逐渐因为业绩的良好表现,被越来越多的高净值人群关注之时,一些顶着各种光环的明星私募,则因为业绩不理想,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
比如罗伟广、石波等人,今年的净值下滑严重,亏损普遍超过了20%,还有一些私募的净值一直在1元附近波动,几年来不见增长,这也让投资人的信心逐渐消亡。
通过对2008年以来,私募基金产品的跟踪和分析,《每日经济新闻》总结出两项指标,供高净值人群在挑选私募基金时关注:一是看该产品在牛市中的进攻能力,二是看熊市中的防守能力,特别是熊市中的防守能力,对风控的要求非常高,这也是挑选私募基金时最重要的一项指标。
证券行业,难改靠天吃饭,在牛市中,赚钱并不能准确衡量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操盘水平,但是到了熊市,特别是2008年和2011年的这两轮熊市,能否在大跌中HOLD住净值,直接说明了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能力。
风控能力出色的私募基金,净值在熊市中只要不大幅回撤,或者是小幅上升,通过风控保存实力,未来行情一旦好转,净值就会再度创出新高。
其实,在当前国内的高端理财市场中,私募产品在最近几年一枝独秀,受到越来越多的高净值人群关注,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私募产品成立,高净值人群也感到了苦恼:私募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十分专业的行业,同时也十分神秘,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挑选合适的私募产品?
一位私募行业的研究人士表示,2012年的A股市场前景仍不容乐观,所以在选择私募产品时,仍应该偏重于风控能力出色,净值回撤幅度较小的私募产品,比如今年净值增长率在高于-10%的私募产品,其基金管理人的风控都是十分出色,建议高净值人群根据自己的投资风格和投资偏好,从这些优秀的私募产品中挑选适合自己的私募产品,同时,尽量避免投资于净值波动太大的产品。
2011年信托业:找到新投资品 实现增长模式转变
每经记者 裴文斐 发自上海
2011年,信托行业无疑是最大的赢家。
货币政策收紧,整体市场低迷。基金收获10年来最惨淡的成绩单,熊市重创券商资管业务。唯独信托行业一枝独秀。三季度末信托行业管理的资产规模一举突破4万亿,远超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
同时,信托行业在政策指引下,逐渐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有业内人士分析,找到新的投资品与增长模式转变是今年信托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
不断寻找新的投资品
自从房地产开发商向银行融资越来越难,房地产信托便 “揭竿而起”,成为开发商融资的有效手段。今年上半年,不少大型房企都加入了信托融资的阵营,房地产信托产品发行量节节走高,收益率也步步攀升。
“2011年前两个季度,新增信托资产投向近40%都涌向房地产。”诺亚财富管理中心研究部总经理连凯说道,“房地产信托是一项高收益的业务,信托公司可以从中收取较高的佣金,这也使得房地产信托成为信托公司主要的利润来源。”
然而房地产信托风险也逐渐浮出水面,随着政府对房地产行业调控的持续,房价下行拐点已经显现。而近两年来发行的房地产信托,预计将于明年二季度集中兑付。
如果在兑付来临之际遭遇房价下滑,房地产开发商资金链出现问题,房地产信托计划的兑付风险就将显现。这使得监管层对房地产信托监管越来越严厉,房地产信托在进入三季度之后呈下滑趋势。
不过,信托公司很快就找到了新的投资对象。“矿业信托、艺术品信托逐渐崭露头角,9%~11%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几乎可以媲美之前的地产信托。”利得财富产品总监盛大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但是,由于矿业信托风险难测,艺术品信托处于小众范畴,这两款信托没有成为信托公司的主要业务。
四季度,银信合作风云再起,票据信托成为信托公司的新宠。截至2011年11月29日,今年共发行成立全部投资于票据的信托产品235款;其中上半年仅发行6款;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票据类信托成立数量爆发,国庆后共成立票据类信托产品146款,占信托成立总数量的21.86%,其中仅11月就成立74款。
规模增长向内生性增长转变
今年一季度以来,信托类资产中,融资类信托资产占比由57.5%降至52.6%,而投资类信托资产占比由27.7%升至33.7%。
单一资金信托占比呈下降态势,由71.7%降至65.9%;而集合资金信托占比已由23.90%上升至31.0%。
“单一资金信托大部分属于被动管理类的‘平台’型业务,产品附加值低、信托报酬率低;而集合类资金信托产品则大多属自主管理类的主动型业务,信托公司掌握产品的主要原创要素和话语权,产品的回报率较高。”盛大说道。
2010年下半年以来,监管层对银信合作进行限制,银信合作规模大幅度降低,而集合信托的规模及占比快速上升,有利于提高信托公司的盈利能力。
银信合作信托占比由一季度46.8%下降至三季度40.8%,集合信托占比上升,有利于提高信托公司的盈利能力。在银信合作业务中,很多信托公司的资金信托业务是靠银行的支持完成的,银行占主导地位,信托公司只起到“平台”作用,因此,信托公司获取的利润率很低。而在集合信托计划中,信托公司获取的收益率较高,如果信托公司自己参与认购投资,或者管理产品获得超额收益,还会提取一定的收益提成。
保险理财:从变额年金到回归保障
每经记者 李听 发自上海
岁末将至,在上海某设计研究院工作的于小姐准备拿年终奖买份保险,谈及理由,于小姐笑了:“我这个人很难存下钱来,只是想通过保险来强制储蓄而已。”
与于小姐不同的是,在某世界500强企业工作的董小姐这两天正忙着见保险代理人,她准备给自己和老公买一份重大疾病保险。董小姐对本报记者表示:“现在成家了,压力大,身体似乎没有以前那么好了。前不久,看到办公室一位同事生病住院花了很多钱,看来不买一份保险心里真没有底。”
临近年终,形形色色的人们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保险理财产品的时候,保险公司也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产品和策略。
前11月63个账户取得正收益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发现,2011年首季,各地寿险和健康险保费收入冰火两重天。一方面是健康险在部分地区异军突起,如福建(不含厦门)首季度健康险市场保费收入增幅为68.3%。另一方面是寿险的徘徊不前,如《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的22个省市保险市场,有12个省市保险市场寿险保费收入负增长,占比为54.55%。
在一位大型保险公司高管看来,寿险保费市场的徘徊不前,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此前中国银监会推行的“银保新政”,即禁止保险公司营销人员在银行网点兜售保险。
在艰巨的市场面前,外资公司率先试点变额年金保险产品,2011年6月,金盛保险推出了“保得盈”变额年金保险产品,该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哲明在产品推广之初表示,中国的资本市场正经历着一个很大的熊市,中国股市现在是非常便宜、非常有吸引力的。
事实不幸被他言中,中国的资本市场依然“正在经历着一个很大的熊市”,熊市一度令一些经营投连险的保险公司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华宝证券12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前11月投连险排名体系内的182个账户中,仅有63个账户取得了正收益。
保险公司倡言“回归保障”
在 “投连险”受挫的情况下,2011年10月以后,保险公司纷纷倡言“回归保障”:一系列个人医疗保障计划面市,从高端医疗到普通重疾、意外险保障,不一而足。
普华永道在本月发布的 《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显示,未来三年的保险产品需求:寿险产品方面,分红险、万能险、年金保险、重大疾病险是保险潜在需求的主要方面,同时保障型保险逐渐受到关注;财产及意外险等方面是保险潜在需求的主要方面,同时汽车保险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增长领域,并提供宝贵的交叉销售机会。
友邦保险一理财专家表示,如何打理家庭收入,成了年终大家较为关心的话题。应该通过购买保险构筑起家庭保障“金三角”,这样在自己尤其是家庭的收入支柱发生意外,如罹患重大疾病的时候,能够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亲有所护。
超九成亏损集合理财品清盘与扩容并进
每经记者 曾子建
2011年,惨淡的A股市场,注定了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市场同样遭遇滑铁卢。统计显示,截至12月25日,超过95%的产品无法在这样的市场中赚钱,更有7只产品惨遭清盘。然而,即便是如此惨烈的战况,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市场依旧在创新中扩张。这就是2011年,一个充满矛盾的年份。
逾九成产品不赚钱
从业绩上来看,券商集合理财产品难以为投资者交出满意的答卷。除了部分债券型、货币型产品取得正收益外,竟然有超过95%的产品出现亏损。而在全部270只产品,今年收益最高的仅有不到6%的收益率,亏损最严重的达到36%。
截至12月25日的净值数据显示,今年只有12只产品取得正收益,排名第一的仍旧是债券型的国泰君安君享稳健,单位净值为1.0591元,总回报为5.88%。紧随其后的中银国际中国红货币宝以及国泰君安的君得利2号、1号货币产品等,都取得了正收益。总体来看,货币型、债券型、混合型产品占据了业绩排名榜的前几名,仅有股票型招商智远稳健4号以3.2%的收益出现在榜单第五名。其他股票型产品基本上要在50名之外。
据巨灵金融服务排名统计数据显示,从业绩排名的榜尾来看,中信证券3号、华泰造福桑梓和华泰紫金3号、东兴金牛1号等亏损超过30%。
近百只产品逆市发行
或许,正是由于A股市场的持续下跌,导致一只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触及清盘红线。今年共有7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遭遇清盘,这在以往还从未出现过。有分析人士认为,业绩大幅下滑或者规模严重缩水,是集合理财产品清盘的主要原因,另外,也不排除部分产品因操作困难,最终选择了主动清盘。
尽管如此,今年集合理财产品的发行扩容依然取得不俗成绩。今年共发行105只产品,发行总规模超过615亿元,较2010年发行数量增加了12只。其中,仅国泰君安就发行了10只产品位居业内榜首。然而,在新产品不断发行的同时,扩容的规模却小于2010年,缩减幅度达到26%。尤其是到了三季度以后,券商集合理财产品遭遇到严重赎回的同时,发行困难程度愈发明显。
分析人士认为,一方面投资者对A股市场缺乏足够的信心,导致申购不积极;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少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已经拿到了发行批文,但由于市场原因,无奈选择了暂缓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