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中新社北京12月29日电(记者石岩)针对今年粮食总产“八连增”的取得,中国高层给予极大的肯定。但不同于此前舆论所议,28日闭幕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将明年粮产目标定在了“10500亿斤以上”,低于今年11424亿斤的收成,“九连增”没有成为官方明年的粮产目标。
“这是符合客观规律与中国客观实际的一个体现。”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
李国祥称,当下的国内粮产,很大程度上仍旧是“靠天吃饭”,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影响极大。他介绍,尽管今年自然灾害频发,但农作物受灾面积约24.5%,低于27%-30%的中等灾害程度,给粮产“八连增”的取得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对此,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孙立城表示认可。他以自己所在的粮食主产区东北为例指出,今年适逢“20年不遇的好年成”,“雨热同季”给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很好的增产条件,“老天爷帮了个大忙”。
“今年这样的好气候,明年十有八成不会再有。”孙立城说:“中央定的粮产目标,是留有余地的。”
事实上,消息人士透露,在此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最高层便将明年粮产目标定在10000亿斤,农业部此次10500亿斤的目标,当属为更好完成任务的“自加压力”。
李国祥认为,粮食产量太多或太少都不是好事。粮产过多,导致全国粮库满仓,粮食收购热情不高,从而易造成农民“卖粮难”等问题。在粮食总产“八连增”已成定局的当下,相关政策重心应致力于粮产的“稳定”而非一味增产,防止粮食大幅减产的重现。
据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便曾出现粮食总产攀上一万亿斤后大幅减产的情况,给中国农业工作乃至社会经济稳定造成较大威胁。
鉴于此,李国祥指出,中国一贯致力于增强粮食生产能力,而非单纯的粮食增产,盖缘于此。维持中国粮食的供求平衡,将产需缺口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应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对于明年粮食生产工作的突破口,孙立城认为,应着力于农业发展内涵方式的转变,着力于将一批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上。他特别强调,要在种业的研发及推广上下大力气。
李国祥也认为,种业的发展“非常非常重要”,应成为未来农业科技发展的首要方向。
除此以外,李国祥补充,应致力于耕作方式、养殖方式的转变,同时,加快推进农业机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粮食的几连增只是一个象征性代表,佐证了农业形势的良好。”李国祥称,落实到具体农业农村发展中,要做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