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陈一舟
据报道,蒙牛、伊利、三元等部分乳制品将集体涨价,涨价幅度为每箱1到2元。有专家称,乳企所称的原料成本上涨这一理由讲不通,集体涨价或源于今年以来乳企自身的压力。
这一次,乳制品集体涨价的理由仍旧是“成本压力”。这与年初的日化产品集体涨价以及2007年方便面行业的集体涨价,如出一辙。成本上涨,已经成为商品价格上涨最冠冕堂皇的理由。商品价格,本就是一个矛盾体。资本希望通过涨价获得更大利润,而消费者无疑则希望价格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减轻生存压力。因此,商品价格的上涨,本身就是一个资本利益和大众利益博弈的过程,在其中发挥重要因素的就是“成本”。如果成本确实提升,企业涨价无可厚非,也不可避免;但如果是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大型经济体的联盟和联动来达到涨价并“挟持”市场的目的,不仅违背市场经济规律,还涉嫌违法。
虽然打着成本上涨的旗号,但“成本”多少却是一笔糊涂账。譬如乳制品的“原料成本”,就算是业内人士恐怕也未必“测算”得一清二楚,乳制品企业完全是自说自话,缺乏基本的市场公信力;另一方面,说涨就涨了,缺乏应有的市场制衡力量和管理规范力量——涨多少、怎么涨、何时涨,由几个大企业“集体”商议确定,咋涨咋有理。
从这个意义上说,此番乳制品集体涨价的“看点”不在于乳制品企业缺乏道德血液的利益至上,亦不在于不将公共舆论放在眼里的强势蛮涨,而在于“集体涨价”及附着在“集体涨价”背后的制约失灵。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指望行政权力介入调查还原集体涨价的成本真相,是不太现实的。唯有通过制度跟进,尽快修补完善市场价格运行机制和市场管理机制存在的缺陷,确保市场监管权与消费者话语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有效结合,不仅制衡“集体涨价”,同时也控制市场风险。
(作者系知名时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