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蒙牛乳业(眉山)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有很强的致癌物质后,按照正常的商业逻辑,这将引发乳制品的滞销,从而导致乳品的降价。可是情况恰恰相反,乳品价格不降反升:蒙牛、伊利、三元等部分乳制品将集体涨价,涨价幅度为每箱1到2元。
据称奶源、包装材料和用工成本的涨价是这次乳制品涨价的直接原因。人们也许不会过多质疑这个涨价原因,人们质疑的是涨价时机。
每次负面新闻出现,都会对产生负面新闻的企业和同类商品造成信誉打击,尤其是深入“腹”地而又声誉不佳的食品,人们购买时会更加小心翼翼,如此逆势而涨的原因何在?广州乳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分析说:“今年以来国内乳企负面新闻不断,如学生奶事件,这些负面事件爆发后,企业要花大力度去消除影响,这部分投入会很大。此外,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加大广告的投放力度,这都加大了企业成本支出。”
如果分析准确,那么就是说,企业出了问题要处理公关危机,要加大宣传广告,需要付出增加成本的代价。这个代价本应由问题企业承担,最后却由消费者埋单,这种“主人滋事,客人代罪”的情况出现于垄断时代并不奇怪,但它却出现在乳品企业和产品众多、买方力量凸显的今天,这令人感到费解。依照正常的消费逻辑,国产乳品问题频出而又逆势涨价,人们应该选择质量相对较有保障的进口乳品,这会加大国产乳品的销售难度,也将逼使乳企不敢轻易做出涨价决定。现在的国产乳品敢在负面消息不断中说涨就涨,一定有它的“超常逻辑”。
在人类生存过程中,像水与大米等维系生命正常运转的食物是不可或缺的,而对大部分成人来说,乳品则不属于生命必需品。当生活还处于艰难寻获维系生命的基本需求时,人的追求只能是向下或“平追”的,这时的乳品就是奢侈品。当生活由维系生命常量变为追求生命质量时,人的追求视线就会更上层楼,这时乳品就成为高一层次的准必需品。当今中国人的生活已经由基本需求向高一层次需求挪移,但还没有达到可以轻松追求更高层次商品的生活境界。处于“追下有余,追上不足”境地的群体是一个尴尬的群体。这样的“夹层生活状态”决定了人们对商品有选择空间,但选择空间有限;在乳品消费中,表现为“放弃喝奶心有不甘,追求进口力犹不逮”两难窘况。
尽管中国有人有能力到国外扫荡奢侈品,但大部分人还远未拥有如此气派的实力,还只能做出必要选择而非充分选择。因此,国产乳品再怎么涨价,毕竟也比进口乳品便宜,也更匹配多数人的消费能力。这使得人们面对负面又负心的一些国产乳品时,“想说爱你不容易”,想说再见同样不容易。也许正是看中了多数消费者的这种“夹层心态”,那些乳品企业才敢逆势涨价。
这次乳品企业同时同声涨价,表现了罕见的“步调一致”,令人怀疑他们结成了价格同盟。在部分中小型乳企遭到淘汰之后,几大上市公司乳企更加容易“团结一致”。这种团结如果用以应对国际市场则有利于民族企业,但如果用以应对国内消费者则后果堪忧。尽管消费者难以结盟,但当沉默的群体被激怒时,必将形成翻江倒海的力量。———这种力量你永远不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