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日前,一系列扶持文化事业的措施不断出台,在政策利好的局面下,一方面剧场数目不断增加,可另一方面观众却不爱进剧场,这尖锐的供求矛盾是如何造成的?
去年12月,在中华世纪坛当代艺术馆召开的“马拉松对话”论坛上,北京戏剧协会秘书长杨乾武直言:“虽然国家给出了很好的政策,但是文化发展繁荣不仅仅是数字上的提升,更要是让‘内涵’如何丰富起来。”
大部分剧场处于闲置状态
北京去年演出场所硬件建设的步伐加快许多,相关部门近期又出台政策准备在京建设80所到100所剧院,但作为戏剧爱好者来说,想要去看话剧还是固定的几个地方,普通民众对于文化设施硬件建设的感知并不是很明显。
据国话先锋剧场总经理傅维伯向记者介绍,现有剧场多处于“朝不保夕”的状态,或者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有些剧场建起来后一年就三五场演出。这可都是政府的投入啊,如何把这笔资金运用好,满足老百姓文化需求,才是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
道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毛修炳也赞同,“北京市目前正在演出的剧场有180多个。但是有的一年就演一两场、两三场。2010年统计,演200场以上的剧场只有40多家。一年能演50场的也有81家。也就是说,100家剧场演出不到50场。大部分剧场处于半闲置状态。
傅维伯认为,从政府角度看,对文化硬件建设投入不小,北京这样一个大都市,再有200个剧场从数量上讲也不多,但是有了这么多剧场必须得配套。不要光把剧场数字增加起来,它的产品、各个方面的管理是文化从业者的新课题。
剧场魅力在于人不在于楼
“拉斯维加斯漂不漂亮?但是美国从没把它作为文化代表,文化代表是百老汇。所以我们戏剧人的责任不是要盖多少剧场,而要将文化的内涵和品牌打造出来。”
杨乾武认为,现在文化产业过于注重硬件建设,而忽略了营造软件环境,“做剧场是依托文化因素还是仅仅追逐利益?”
“我们一想起国外的剧场,不是因为它有多漂亮宏伟,而是这个剧场出过什么人,出过什么戏。不说国外,就说咱们首都剧场。”杨乾武说:“很简朴的一个楼,就因为里面出了焦菊隐、老舍、曹禺,我们就有了经典的人艺,观众路过这的时候就会想起这些人,而不是楼多高。所以剧场的魅力在于人不在于楼。”
“如果没有这些人剧场就是一个房子。文化产业不是光靠钱,再多钱不见得造出人才来。”剧评人解玺章也认为,剧场的可持续性发展首先要有人才,要有好戏,没有人和戏,剧场盖得再多也没用。
“我看新闻说北京要盖几十、上百个剧场很纳闷,能有多少戏在那儿演出。现在我们有多少导演、编剧、好的演员?这些演员24小时不休息在这些剧场演戏,要按照政府现在盖的剧院来说都铺不满。我不知道盖这么多剧场干嘛用?”他认为营造文化的气氛非常重要,“在莫斯科每天晚上有100多家剧场在演话剧、舞剧,而且都有人看。那我们这有多少人来看呢?我们先不说交通、票价的情况,就说这个戏能不能满足大家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