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他用一条扁担挑着电影机,踏遍了镇里的34个村庄;他送科技到农户,送文化到村里,送娱乐到农民家门,成为全镇4万多农民的贴心朋友。他叫丁颂扬,是湖北麻城市盐田河镇农村电影放映员。
【镜头一】
在村头水塘边的一块空地上,丁颂扬停下三轮摩托车,搬下设备,便开始忙活起来。一块银幕被四根绳子拉起,绳子那头分别拴在砖房屋檐上、柴垛上、大石头上。“幕布不能迎着月光,得远离厕所、水塘。幕布不能太高,也不能太矮,得让前后排的村民都能看见,又不会觉得脖子酸。音箱也是,距离和朝向得合适,声音才能好听。”老丁传授心得。
湖北麻城盐田河镇陈家村隐藏在山峦起伏的大别山深处。隆冬时节,下午5点天就暗了下来,山幕里星星点点的灯光,便是一户户散居着的人家。
由于主要劳力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年迈的老人、妇女以及年幼的孩子。平日里,人们吃完晚饭,便早早睡下。而今天晚上,陈家村却开始热闹起来——因为老丁来了!
老丁,名叫丁颂扬,是盐田河镇上的电影放映员,负责辖区34个村子的放映工作。按计划,每村每年要放12部电影,他一年到头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候。今天,他如约来到了陈家村。
幕布、放映机、音箱调试完毕,老丁先播起了流行歌曲。听到歌声,人们陆陆续续赶来了,老人们拿着瓜子儿,年轻妇女抱着孩子。
晚上6点,天全黑下来,电影也开始了。这次放的是汉剧《玉堂春》。观众只有四五十人,大都是老人。他们眯起眼睛,随着影片的情节时而开怀大笑,时而轻声叹息。一旁的黄冈市广电局负责人范从政介绍,“一月一次的电影是这些老人惟一的娱乐,由于子女在外打工,也只有放电影的时候,大家才会聚在一起聊聊天、乐一乐。”
每次放电影的时候,老丁都会一直守在放映机旁边,“一方面是为了保证放映质量,随时调设备,另一方面是怕小孩子捣乱,防止电源断掉、设备出故障。”
“我爱电影,虽然我不是啥明星、老板,但是我觉得我也是在为电影事业做着贡献。”老丁说。
【镜头二】
把面粉倒进热水里搅和一下,再倒到锅里,加几片青菜叶,这就是老丁的“晚饭”——疙瘩汤。因为有的村子在几十公里以外,赶过去需要两三个小时,为了让电影晚6点准时开场,老丁习惯了下午3点吃“晚餐”。放电影30多年,老丁从没有吃过村民家里一口饭。
按照工作流程,老丁今天上午和村主任通了个电话,确定今天过去合不合适、场地在哪儿、放哪个片子。
老丁介绍,村民们想看什么电影是有讲究的。农忙时,村民想看防治白蚁、管理树苗的科教片;农闲时,村民们想看汉剧、故事片。“有的村老人多,就多放点戏曲片;有的村孩子多,就放动画片、武打片。”由于每村每月平均只能轮到一次电影放映,村民们都盼着放电影,老丁不想让大家失望。
从单位领到放映设备、硬盘,老丁回到家开始准备“晚饭”。简单吃过饭,老丁把设备装上三轮摩托车,便往村里赶。有的村比较近,半小时就到,有的村比较远,路上要花3个小时。
冬至过后,树木萧瑟,橘红的夕阳昏昏沉沉。三轮摩托车的马达声打破了静寂,老丁却没兴致欣赏美景,只是聚精会神地赶路。山路很窄,只有一米多宽。但这里每条沟沟坎坎,老丁都了然于心。
“现在有三轮摩托车好多了,之前都是用扁担挑着走路的。”老丁说,2008年以来,农村电影放映队的设备、交通工具都好多了,市里、县里都投入很多钱去完善,放映员的工作也不再那么辛苦了。
每次放完电影已是深夜,收拾好设备,老丁便独自往回赶。他说,这些路走了30多年,都熟悉了。
【镜头三】
盐田河的板栗很有名,为了普及板栗种植知识,老丁主动申请,给村民放映《板栗栽培技术》。“他一口气放了102场,让乡亲们学会了由原生态栽培板栗到科学嫁接板栗,提高了科技含量,提高了板栗产量和质量。”范从政说。
老丁今年58岁,自1976年退伍,便开始放电影。手里的设备,从早期的胶片放映机到如今的数字放映机;交通工具,从最初的两只脚,变成如今的三轮摩托车;放映的电影,也从老一代的《庐山恋》到现在的《建党伟业》。
2008年以来,国家广电总局实施“农村数字电影工程”,“农村基本上都通了电,泥巴山路变成了水泥路,电影放映也有了具体指标。”公益性电影放映对村里的生产、生活都有很重要的意义,老丁便用心帮村民找片源,让电影能真正对农民的生产生活起到帮助。
老丁每年的放映任务为408场,但实际上,老丁的放映场次远比这多。只有村民们知道,“他几乎天天都在放,晴天就在露天放,雨天转到礼堂、仓库,甚至农户家里放。” “看个电影在城里不算啥,但在山村里却是老百姓盼了一个月的大事儿,我得保质保量完成。”老丁说。
“老丁为农村电影放映付出了一辈子,他是真的爱电影。”熟悉老丁的人都这么评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