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社会上流传着一种关于国有企业的普遍性认识,即认为国有企业天生低效率。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曾经经历过低谷,特别是上个世纪末期,很多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大量国有企业员工下岗分流,甚至有一部分国有企业改变了国有属性。
然而进入新世纪[13.14 -4.71% 研报]以来,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明显提高,国有资产和企业利润均实现了较快增长。以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以下简称为国有工业企业)为例,2000年至2009年,国有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由84014.94亿元增长到215742.01亿元,累计增长156.8%,年平均复合增长率为5.1%;国有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则由4393.48亿元增长到34542.22亿元,累计增长686.2%,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达23.9%。
然而,“国有企业低效率”的偏见使得一些人认为国有企业整体效益良好表现的原因不是源于其国有企业效率的改善,而是主要源于国有垄断企业的贡献。那么,真实的情况又如何呢?国有企业真的是低效率的吗?
微观效率毫不逊色
考察国有企业微观效率表现,只有在同产业和同等竞争条件下才有意义。由于数据可得性条件,我们将以国有工业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工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且近50% 的国有资产分布于工业行业之中,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靠性。按照2002年国民经济分类标准,工业共分3大类39个行业,我们将这39个工业行业分为竞争性和垄断性两个组别。其中,垄断性行业组别包括:电力和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制品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这5个行业,其余34个行业属于竞争性行业组别。
一般而言,总资产贡献率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计算公式为:总资产贡献率=(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总资产贡献率能够全面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评价和考核企业营利能力,因而是评价企业效率最常用的核心指标。
将垄断性行业从全部工业行业数据中剔除后,我们会发现,在竞争性行业中,国有工业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始终低于全部工业企业的水平。但这是否意味着国有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相比效率较低呢?如果我们对总资产贡献率进行分解,可以看到:
总资产贡献率=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税金总额/平均资产总额 + 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
因此,总资产贡献率与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税负率以及资产负债率四个主要指标正相关。(如表1)
可见,国有工业企业在销售利润率和税负率两项指标上均高于全部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则与全部工业企业相当。因此,国有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低于全部工业企业的原因只能是税负率高而总资产周转率较低。
总资产周转率是流动资产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的加权平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情况,国有工业企业与全部工业企业相差不多,加之流动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权重较小,故而可以判断国有工业企业总资产周转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其固定资产周转率较低。
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周转率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可能与国有企业固定资产使用年限较长、折旧较慢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国有企业大量的固定资产是作为其“社会功能的物质载体”而非生产性用途,即国有企业存在大量由企业建设和购置的潜在福利性固定资产,包括企业办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商店、邮局、派出所等固定资产。根据2004年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当年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周转率为1.32次/年,而全部工业企业为2.16次/年,远高于国有工业企业水平。虽然国有企业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社会负担,减少了企业的“社会性”固定资产,但并未完全消除。因此,国有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较低并不能说明其国有企业的效率低于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而可能是由外部环境、制度及历史原因造成的。
为了避免使用总资产时遇到的问题,我们再考察国有企业另一项财务指标——成本费用利润率的表现。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期间的利润总额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即每付出一元成本费用可获得多少利润,体现了经营耗费所带来的经营成果。因其分母是一定期间成本费用,故而能够避免以总资产贡献率衡量效率带来的偏差。(如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