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沈骥如:为什么要扶植中国自己的信用评级机构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16日 13:0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广网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中广网北京1月12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沈骥如带来名家专栏之《沈骥如财经论道》:为什么要扶植中国自己的信用评级机构。

  沈骥如:今天要说的题目是为什么要扶持中国自己的信用评级机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最近猛烈抨击了美国的三大评级机构是寡头垄断,的确,三大评级机构为了谋取自己和美国的私利,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兴风作浪、推波助澜,加剧了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扰乱了国际金融市场。周小川主张中国应减少对国外信用评级机构的依赖,主张信用评级需要有前瞻性,中国需要支持本土评级机构的发展,甚至是支持他们发展成为国际型的评估机构。那么信用评级机构到底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国际三大评级机构都是美国的?为什么中国需要支持本土评级机构的发展?

  我们知道市场经济离开了信用就无法运转,在市场经济中,公司之间、公司与国家之间以及国家之间经常要出现债权、债务关系。无论是在买卖关系中还是在投机关系中,出资方为了保证自己的资金安全,必须要对对方的信用进行评估,也就是评级,以便决定自己是否把钱借给对方,比方说买债或者是进行投资。一百多年来,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债券国和投资国,所以信用评级机构就在美国发展起来,竞争使评级机构从几百家减少到三家,即惠普、标普和惠誉,最后被美国政府确认,形成了垄断美国和世界信用的评级三巨头。三巨头主要依靠给客户提供评级服务,收取费用来赚钱。三大评级公司能把黑变成白,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评级公司把许多次级债都评成了3A级,使很多投资者上当买入。

  信用评级机构有定价的功能。统计表明,由于国际评级公司有意压低了对中国上市公司的信用评级,就压低了这些银行上市的发行价,仅2006年境外投资者就从中国股份制银行赚取了约1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利润。信用评级还可以直接影响国债利率,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后,三大评级公司在长达三年的时间中,一直给美国的主权债务信用评级维持3A的最高级,使美国可以用很低的利率发行国债。统计表明,近十年来因评级公司高评美国主权债务信用等级,总共为美国节约了债务发行成本2.12万亿美元,这实际上是外国投资者给美国的无偿捐助。可见,三大评级公司所标榜的独立、客观、公正都是骗人的幌子,实际上他们是最善于用文明和科学的技巧,截取各国财富的金融魔术师。

  金融市场的发展使信用评价定价功能也越来越强,深深影响着债券、信贷、股票、外汇和各种金融交易的价格,因此,信用评级的话语权已经上升到能够影响国际金融秩序、国际政治秩序的国家主权的高度。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三大评级公司一再给欧元区国家和其它欧盟国家的主权债务信用降级,使问题国家债券的利率猛升,深陷债务危机的欧洲五国无处融资,陷入绝境。欧盟国家对美国三大评级公司的垄断霸权极为不满,提出要建立欧洲自己的主权信用机构。俄、日、韩、印度、巴西、马来西亚等纷纷提出要建立自己本土的信用评级机构。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外汇储备国,美国最大的债权国,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对外投资迅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如果没有信用评级的话语权,就无法捍卫我国的金融利益。

  中国原来有大公国际等五家全国性的信用评级机构,在进入新世纪以后,有三家与美国三巨头合资,一家在竞争中淡出,只剩下大公国际还是独资的民族品牌评级公司。我国的大公国际在2011年8月3日,宣布把美国的本外币国家信用等级从A+下调至A,前景展望为负面,但是国际资本市场没有什么反应。两天后标普下调了美国主权信用等级,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大地震。这个事件提醒我们:光有本土评级机构不等于拥有了国际评级的话语权,本土评级机构需要有一个信誉和话语权的培育过程,要用评估业绩来证明他们的能力。

  因此,我们一要防止一哄而上的办评级机构,要由政府通过制定规则、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管和评级,来培育他们的信誉和话语权。例如,可以规定公司上市前必须经过两家或两家以上本土独资评级公司的评级,公司发债也必须经过类似的评级等等,既可以保证评级的公正性,又可以在评级公司的竞争中培育出具有国际信誉的中国评级公司,这样将会最终与欧盟、俄罗斯、印度、巴西、日本等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权威的评级公司做出我们的贡献,为结束美国的信用评级霸权、改革国际金融体系、创建独立、客观、公正有前瞻性和预警功能的国际信用评级体系创造条件。

热词:

  • 信用评级机构
  • 评级体系
  • 信用评价
  • 银行上市
  • 大公国际
  • 沈骥如财经论道
  • 天下公司
  • 国际金融危机
  • 霸权
  • 债权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