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种种让人感到惊奇的事情,只能证明当下的社会风气既没有那么坏,也没有那么好。公众更需要明确一条道德的底线,像戚道昌那样坚守不渝。
□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
由于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道德滑坡”像一道醒目的警示标语矗立在公众面前,使得很多人对未来焦虑不已。而同时又有很多事实证明,世道人心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糟糕。拾金不昧的威海物业工人戚道昌为这个判断又增加了一个鲜活的例证。
56岁的戚道昌,失业之后再上岗,月薪不足千元,平时捡拾废品补贴家用。面对唾手可得的近十万元现金,他做出了归还失主的选择(详见今日本报A04版)。对此,不少人感到不可思议,因为在城市中清贫生活的戚道昌显然比大多数人更缺钱,他平时捡废品也是为了增加一点收入。但是,捡到钱的戚道昌根本就没想那么多,他只是怕失主过不好年,也不愿因为这笔钱让自己心里不安。
如今让很多人感到取舍艰难的选择,其实原本不需费思量。把本来就不属于自己的钱还给失主,这不就是做人的底线吗?自古至今,无论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如何变迁,类似拾金不昧的道德准则都是深入人心的。以不越道德底线的原则做人做事,不需要赴汤蹈火,也不需要舍己救人,往往只需要举手之劳。如果有人做不到,只能说明他的内心已经被欲望占领。或许他也不愿面对和承认自己的堕落,于是总要找一些开脱之词,把道德底线的失守归结于权力或制度因素。他可能没有以权谋私的机会,但他会想办法以其他手段损害他人利益,比如坑蒙拐骗、制假售假。这种眼光朝下的攀比只会把道德的底线越拉越低,最终使自己无所顾忌。
与城市中的大多数人相比,戚道昌的日子都是紧巴的,为了改善生活,甚至不惜去捡废品。戚道昌的可贵在于,他没有把自己的困难一味地归咎于别人,更没有眼红别人的财富。他老老实实地做自己。捡到的大钱他不要,失主回馈的小钱他认为可以要,这正坚守了“取之有道”的古训。无论别人议论社会风气怎样不堪,事实上戚道昌并没有随波逐流。他以行动启迪世人,无论是自己的困难,还是别人的不义,都不是自我放纵的理由。如果对社会道德有太多的不满,那么就应该以更严格的标准反求诸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周边。社会风气从来都不是某个人能败坏的,但是每个人的努力的确有助于整体环境的好转。
虽然拾金不昧不是多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但是戚道昌这样的纯朴、善良依旧需要呵护。让好人有好报,固然需要制度和法律的庇护,但更需要人与人的彼此温暖。捡到钱的戚道昌能一分不少地交还给失主,打工谋生的对方除了道谢,还想到拿出一部分钱表达心意。这些很温暖的细节都能激发人心向善的力量。比起健全的法制和缜密的监控,这种互信反而能给人更多的安全感。
正如“小悦悦事件”中的十八路人不能证明社会公德沦丧,拾金不昧的戚道昌也不能证明社会风气已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种种让人感到惊奇的事情,只能证明当下的社会风气既没有那么坏,也没有那么好。道德标准的差异性在社会转型期表现得更突出一点,当不少人彷徨于道德标准的两极之间时,公众更需要明确一条道德的底线,像戚道昌那样坚守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