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2011年1至11月SUV品牌汽车销量
(单位:万辆)
汽车业的2011年,尴尬中透着迷茫。产销增速创13年来新低;自主品牌,无论在市场表现,还是在技术演进中,都进退维谷;新能源汽车,在热的政策与冷的市场间“彷徨”。中汽协秘书长董杨曾坦言,2011年中国汽车产业增长速度屡次被调整是意料之外的事情,可以说是一个失误。也许,失误的不仅仅是增速的调整,因为汽车业“市场换技术”的指导性政策“疲态”尽显。
1月12日,中汽协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汽车产销分别为1841.89万辆和1850.51万辆,虽然产销均超过2010年,但从增长率来观察,产销分别增长0.84%和2.45%,比上年分别回落31.60和29.92个百分点,产销增速为13年来最低。
冷静的数字背后其实是自主品牌惨烈对抗、惨败收场的“勋章”。2011年,自主品牌与外资品牌厮杀两个回合:一个战场是自主品牌向高端突进,“挑衅”外资品牌;另一个战场是合资品牌下探低端市场,“反击”自主品牌。两个战场,自主品牌均节节败退。相关人士豁达地表示,这是汽车业逃避不了的“成人礼”。
烦心的还有新能源汽车。贵为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能源汽车坐拥地利,更可喜的是外资品牌在此领域尚未全“勤”投入,天时也是尽在掌握,但是据中汽协1月12日公布的不完全统计,2011年汽车整车企业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分别为8368辆和8159辆。而据相关媒体报道,这些不足万辆的新能源汽车,大都不是个人购置。失人和,新能源汽车怎能弯道超车,怎能振兴民族汽车业?也有不信邪的,中汽协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规划即将推出,今后几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中国汽车产业是政府干预最多、最深的产业,也是最失败的产业。”这是入市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恍惚十年,“市场”嗟日短,“技术”知夜长。
诚然,技术短缺实为中国汽车业与生俱来的“胎记”,但在外资品牌整车已占据中国市场超七成的垄断格局下,这样的“胎记”显得越来越扎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