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美国时间1月10日,柯达宣布对旗下业务进行重组,原有的三个业务部门将被削减至两个,分别为商用部门和消费部门。柯达称,重组并简化业务机构意在削减成本,为股东创造价值,帮助公司渡过难关。
面临退市,是柯达眼下的最大难关。1月3日,因其平均收盘价连续30日跌破1美元,纽约证券交易所发布警告称,若其股价在未来6个月依然无法突破1美元门槛,将被取消上市资格。
1月10日,柯达的股价为58美分,而在巅峰时代1999年1月,柯达股价为每股78美元。
从传统B2C胶片影印到B2B数码打印,柯达10余年的转型历程纠结艰辛,走到如今却接近“断粮”。这家有着132年历史企业的转型之路,究竟是如何成为一条失败之路的?
挣扎求生
“接下来6个月对柯达会非常非常重要。”一位柯达内部人士语气沉重地说。他透露,在这期间柯达将会做出多项措施提振业绩以自救。
柯达1月10日匆忙推出的业务重组计划,正是自救措施之一。柯达行政总裁安东尼·彼里茨称,鉴于柯达的主要产品都将数码化,因此,公司的新架构是根据市场而不是根据功能来划分的。柯达希望,打印机、软件、包装等业务能在2013年时实现规模翻两番,达到公司总收入的25%,即接近20亿美元。“一旦柯达完成向数码公司的转型,我们未来的市场与现在相比将有很大不同,所以我们需要重组,以赶上变革的步伐。”
相比之下,柯达向苹果和HTC发起的两起专利诉讼则有望直接为自身带来现金流。
在过去的132年中,柯达积累了近1万余项专利技术。此前,苹果、谷歌等公司就曾因涉嫌使用柯达专利被告上法庭。2010年,三星就支付给柯达5.5亿美元专利赔偿。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柯达目前的市值。
2011年,柯达决定一口气出售1100多项专利,这占去其专利总数目的10%。有机构估算这或许能为柯达换取30亿美元。不过,自7月份待售以来,该专利组合一直无人问津。
若出售旗下专利权组合从而增加现金流的努力失败,柯达将不得不在未来几周内寻求破产保护。柯达发言人则拒绝对此置评。
行动迟缓的巨人
从1888年第一部柯达照相机上市开始,柯达的成功神话一度延续了上百年。
上个世纪90年代末,这家百年老字号走到了十字路口:主营的胶卷业务占据了市场半壁江山份额,但“影像数码化”的市场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如何选择?对于处于行业龙头地位的柯达来说,尤为纠结。
战略上一再迟疑,导致柯达错失数码转型的恰当时机。等到其2003年下定决心转型,却为时已晚。
“长期以来,柯达对业务转型的必要性心知肚明,也不缺乏转型所需的技术储备,但在执行层面却异常的迟缓。”长期关注柯达的行业观察家于清教分析说。
在昔日光环的萦绕下,柯达遇到了一家规模庞大的百年老店常常会遇到的问题——尾大不掉、多层管理、效率低下、人事冗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EMBA中心副主任罗彪认为,尽管柯达率先发明数码相机,但柯达的成功此前一直是是传统业务的成功,基于此,传统业务部门对决策影响力甚大,企业资源也会优先配置到传统业务部门,从而导致其转型迟缓。
2003年,彭安东前任邓凯达曾宣布柯达全面向数码转型,柯达要削减72%的红利派发额度并向新兴的数码技术投资30亿美元,但该意见遭到了部分股东的强烈抵抗。
无法延续的转型
“柯达是一家非常不错的技术型公司”,即便已经离开,提起柯达,王华依旧颇多感慨。
在他看来,柯达的问题并不在于技术能力上。往远了看,柯达发明了第一台数码相机,积累了海量的数码影像技术专利,这些技术很多即使在今天依旧领先;而在转型数码、押宝打印机业务之后,柯达的产品在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上相比竞争对手毫不逊色。
在柯达中国区,高层的频繁更迭导致了转型方向无法延续。自从柯达中国区原总裁叶莺离职后,这一职位走马灯一般接连由陈志轩、傅志君、李强(微博)担任,几乎一年一更换。
一位前柯达员工回忆说,柯达2009年曾在中国力推一个名为“乐活馆”项目,即通过门店改造来重塑柯达门店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具体做法一是改变原来门店的松散管理,所有门店都安装柯达的“中央厨房”,后台和柯达公司直接对接,二是新添加很多辅助性产品,如相框、墙纸、台历等60多种商品将放到门店销售。
这是当时柯达消费数码影像集团大中华区总裁陈志轩在2008年7月从飞利浦“空降”柯达后一直在推进的一个项目,也是柯达自2006年以来在中国市场的最大动作。
陈凭借个人魄力一度说服总部为此争取到诸多资源和支持,亦大刀阔斧地做了很多前期投入。但是2009年底随着陈的离职,这一项目也基本无疾而终,原因则是新任的总裁傅志君“似乎对该项目不感兴趣”,注意力完全不在这里。
这一切导致的结果,是柯达的转型时间跨度之长、困难之艰巨远远超过所有人的想象。亏损、出售业务、裁员、并购扩张……这些反反复复的煎熬,耗尽了柯达的资金,也耗尽了华尔街对于柯达的耐心。柯达只是错过了一次机遇,却没想到:代价竟如此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