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二代移民”不再是“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城市生活
新华网天津1月27日电(记者倪元锦)12岁的宇桐在天津市一所小学六年级就读,尽管户口本上户籍一栏写着“安徽马鞍山”,生在天津、长在天津的他已和本地学生没有两样,甚至说话口音都带有天津腔调。宇桐的父母20年前从老家农村来到天津务工,宇桐班级里一半以上的孩子出生在类似的家庭。
外来务工人员是中国城市的建设者,他们中大多数如迁徙的“候鸟”,平日为生计辗转奔波,春节坐上归家的列车。而像宇桐妈妈童春梅的另一些人则是务工城市的“留鸟”,带着父母、子女辛苦地生活在城市,关于“春运”“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故事早已不属于他们。
农历龙年春节,记者走进宇桐在天津的家,红色的福字和对联装点着喜庆。这套45平方米的小房子,是宇桐父母一年前花费辛苦攒下的62万元积蓄购得的。宇桐妈妈童春梅35岁,个子不高,浅浅的笑容流露出谦卑与坚韧的个性,目前从事家政服务工作,月收入稳定在3000元。
宇桐出生在天津。2006年上小学时,享受了天津市给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进入公办中小学就读、与天津市学生同样免缴学杂费、教科书费等优惠政策。
2009年宇桐三年级时,童春梅一家带着孩子回到安徽老家生活一年。因为儿子更喜欢天津的学校,家长也认为天津的教育资源好,一家人“打道回府”,在天津买房长期定居。
“安徽的学校作业多,教材不一样,有些题目也不太会。而天津的小学副科很多,有些科目挺有意思,考大学分数线也低,所以我就又回来了。”宇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