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唐装复兴:大国崛起的服饰叙事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29日 10:1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唐装复兴 大国崛起的服饰叙事

  见习记者 姚建莉 实习记者 宋婷 上海报道

  “都说时尚行业10年一轮回,2001年APEC会议后,唐装大热,中间10年,有苦有甜,我们都沉淀好了。”站在2012年头上,秦艺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秦展望着新一波的冲击。

  李是2001年APEC会议各国首脑唐装制造商,生意在随后的几年顺风顺水后逐渐转淡,2007年,他关闭了黄金地段上海商城里两间唐装店面,退到红松路321号她自己的房产上继续经营,“总有一天,我还会回到那里。”

  鼎盛时期,秦艺在上海、北京、香港等地拥有18家专卖店或专柜,如今收缩到上海、香港各两家,广州、成都各一家店面。

  “作为一个细分市场,又不能批量生产,唐装的精简是必然的。”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说。

  一直在广东做服装生意的徐丹诺表示赞同:“1997年香港回归后,唐装市场供不应求,很多香港人举办婚礼都钟爱唐装。” 当时她的公司80%的业务都是唐装;而如今她在香港的丹诺服饰公司,主营西装,“唐装只占5%左右。”

  为什么保留这一小部分?徐说,唐装不会过时,只不过这个市场很狭小,不需要那么多厂家,而连续多年的市场“低温”,已经渐渐将一些一时脑热进入的“短线”企业排除出去。

  这两年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形势,李建秦等人感觉似乎有了中国传统文化“兴起”的希望。只是这新一波的冲击,她要如何继续站稳脚根?

  唐装每一次发展,都是大环境给予的机遇。

  李记得,1998年刚进入服装市场加工业“客人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而香港回归带来的商机突然出现,“那一两年,特别是从国外回来探亲的,或者是要出国的,都喜欢做唐装。”

  于是她开始尝试做滚边、蓝印花布立领的中式衬衫。在别人不断翻单、定货过程中,她体验到唐装市场的潜力,开始用织锦缎做女式的衬衫、外套。

  半年后的1999年,她就在上海梅陇镇开了第一家店面。

  2001年初,“秦艺”的中式服装在外滩友谊商店销售,一位外国首脑进入时,终于找到一家他爱不释手的唐装,在旁陪同的一位上海市领导吩咐APEC筹备组人员:请秦艺公司参加唐装的竞选。当年APEC会议召开,秦艺从十来家竞争者中胜出,成为参会首脑“中式服装”设计者之一。会后,很多顾客慕名而来。

  到2001年底,秦艺已经拥有共18家专柜,一百多名员工,“年底的时候有人捧着现金上门要求加盟。”李建秦对记者讲。而目前的秦艺,依旧是一百名员工,上千万年产值。

  APEC光环带给她的不仅仅是希望。

  2002年的红火过后,唐装市场的跟风盲从、仿冒潮,以及2003年非典,严重地冲击到了秦艺,“因为流行,餐馆服务员等都喜欢穿唐装,有些消费者进而可能产生误解”。

  “那时唐装行业基本已经饱和了。”徐丹诺指出,内地和香港的唐装市场自那年开始,都在渐渐收缩,当时的唐装行业,纷纷转型,“要么退出,要么走高端,市场覆盖率整体下降。”

  以定制为主的忆江南公司,在全国设有十五六个点,市场定价一般是两千左右,贵则上万,“定位群体主要是有一定消费能力的人,三四十岁的居多。” 昆明忆江南旗袍服饰有限公司CEO徐坚说。

  他印象中,2000年后持续了三五年的‘唐装热’,到2004、2005年市场开始趋向平和, “像我们这种老牌子,也只能是稳中有增。”

  转型策略

  在大环境东风过去后,市场渐趋沉寂,各方谋求应对。

  作为全球华人华商联合总会首席服装设计师,徐丹诺踏出了主营西装的第一步,但依旧保留她的唐装业务,专门为一些外交官员定制,“均价在四五千。”

  秦艺选择也是适当收缩高端路线,但出于对唐装的热爱,李建秦并未发展其它服装分支。

  当时秦艺的服装价格约在四五百元,最贵的1000多元,“一度想用最高档的材料来做唐装,转变后价格上升了不少。”到今天,秦艺的服装均价约在二三千,贵则上万。

  工艺复杂后,产量也随着下降,销量受到一定冲击。

  据李建秦介绍,过去四五百元的衣服,用的面料价格约在20-50元/米,流水线生产,一天至少能生产五六件;而现在二三千元的衣服,用的面料可能价格在100-1000元/米,一天只能生产一件,甚至有的衣服两天才能完成。

  为了更有竞争力,李建秦又带着团队进驻上海商城,为了支付高额租金, “我把房子抵押了,甚至通过向银行贷款来支付员工工资。”

  然而,不久后她意识到,当时的唐装市场波动有其客观因素,她为此推出的转型急进策略,起色不大。

  “当时蛮挣扎的,毕竟装修什么的都到位了,可是我的事业遇到了短板,实在坚持不了,总体看是产品没有足够成熟。”2007年,她只好忍痛退出上海商城。

  回忆起在上海商城的两年,李建秦又爱又恨,“尽管在那里发展了品牌,却流失了资金;虽然流失了资金,却结识了大批客户,很多现在从市中心开车来新地挑唐装。”现在虽然位置变了,但衣服的价格降了,消费者愿意“大老远跑来”。

  当然,她并不满足于现状,“当我们的企业积聚了足够的能量,我还是会‘回去’,不仅那里,我们还要进驻法国巴黎。”陈少峰对此感慨,“作为一个细分市场,唐装行业做低端不值得,做高端一般的企业又没这个实力,动荡是难免的。”动荡的过程中,秦艺的消费群体也在变,“我们现在的定位主要是35岁以上的成功人士。不仅仅是外交官员。”

  行业窘困

  在与其它服装行业的竞争过程中,唐装的筹码并不多。

  首当其冲的,原料和人力成本偏高,“两三年内,真丝价格翻了一倍,由于对手工制作的要求高,唐装师傅难找,薪水要求也更高。”李建秦说。

  据她所说,一件唐装面料、人力的成本大约各占到总成本的30%,“工艺越复杂,如绣花、手绘等比较多时,人力成本会更高。”

  “如果定做,大概50%的成本都是手工。”昆明忆江南旗袍服饰有限公司CEO徐坚告诉记者。

  忆江南1995年开始在杭州设厂,1999年他到云南开分厂,原因之一是劳动力因素,“昆明比杭州省至少10%。”

  徐丹诺认同他的说法,她自己的企业唐装比例已经微乎其微,“市场上的低材质、低成本、差设计,不断冲击着唐装市场。”

  “这是个国家监管力度的问题。”李建秦指出,2001年APEC会议后,每天都有人到她店里抄样,仿冒,很让她气愤。

  但并不需要担心的是,“在唐装行业跟风、假冒并不容易。有些旗袍穿上就像迎宾小姐,而好的唐装一看就是大家闺秀的感觉。”徐坚说,“即使跟风,三年就不会做了。”

  服装行业缴纳17%的增值税,却是实实在在的“负担”。政府各方面的优惠政策,与这样的企业无缘,“2003年前后优惠都是给房地产企业等。”一位知情者介绍称。

  从国外进口的面料更需交高额关税,“如果从意大利进货,运费跟面料的成本是一样的。”李感叹道。

  把这些因素加起来,跟国际品牌一件上万的服装相比,“四五千块的唐装是有点物超所值。”一名25岁的上海女性对记者讲。

  唐装文化牌

  上述女士对记者称, “这些牌子都没有知名度,我平时肯定不会买,除非是送老人。”

  那唐装的消费群在哪里?

  陈少峰感叹,传统文化的“流失”难免,“人们在变,西方的比例越来越大,现代人的思维、生活方式、言行举止都在变。”

  “要传承必须发展奢侈品牌,但现在高端的唐装品牌也有,但还不具体奢侈品的能力。”陈说。

  然而,唐装从业者们却不完全赞同。徐坚称,唐装市场并不存在饱和问题,“多是受文化、消费习惯、宣传影像的影响。

  李建秦开始迎合消费者喜欢推介唐装产品。秦艺现在走高端市场的同时,也使用相对便宜的面料,做针对年轻人的服饰。

  李强调,不管走往高端还是低端,都不能把唐装市场孤立起来,“经济腾飞、电影等文艺作品对传统文化的倡导,渐渐把文化认同的潜意识转变成需求,而唐装正好能为这种需求提供表达载体。”

  李说,关键是唐装行业的发展,与文化关联很大,需要政府更大的支持。她拿法国时尚行业、意大利工匠所得到的政府资金支持作对比。

  她在2011年底参加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研讨会后,感触颇深,“中国经济大转型,过去重视宝钢、房地产、产业园区这,现在开始转向小企业、时尚产业。”

  但她也希望,政府能把真正的优惠措施实行起来,特别是自主品牌的资金扶持(银行贷款优惠)、税收优惠、大商场租金优惠等,“如果政府能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一定能够做到。”

  对这些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也犹为重要,“奢侈品牌的价值就在它的设计、工艺。”陈少峰认为。

  同时,徐坚指出,传统技艺要传承下去,必须靠人,“人才哪里来?师傅的培养很重要。”

  李建秦向社会呼吁:“如果整个民族都意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都把保护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东西当成使命,那么唐装的繁荣跟社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热词:

  • 唐装
  • 文化创意产业
  • 叙事
  • 大国崛起
  • 秦艺
  • 服饰有限公司
  • 表达载体
  • 低温
  • 服饰公司
  • 忆江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