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从冯村“白地”增多看劳动力新变化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29日 17:0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网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新华网石家庄1月29日电(记者 刘凡)春节期间,记者走访河北省博野县冯村及周边村庄看到,绿油油的麦苗和附近的“白地”形成了鲜明对比,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部分农民弃种小麦?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所谓“白地”就是冬季闲置的地。尽管“白地”年年有,但村民反映现在“白地”多了。地处华北平原冬麦区的冯村,“小麦+玉米”是村里主要的种植模式,为什么有的农民放弃这种模式,只种一季玉米或其他作物?记者了解到原因很多,比如,近年树苗、药材等价格涨幅较大,小麦种植效益偏低。但值得关注的是,农村劳动力趋紧、劳动力工资不断上涨,部分农民弃农务工,正在成为影响农业种植结构的新因素。

  “现在种小麦的少多了,有的人出去打工,种一季玉米图省事。”大年初五,冯村60岁的村民庞运江一边在梨树地里清理残叶,一边对记者说,“村里都是我们这种年纪的人种地,年轻人谁爱干这活儿?”

  冯村村干部庞发柱介绍说,全村现有2100口人,其中劳动力约占一半,务工人口(包括全职和兼职)大约为500人。10年前全村人口接近1900人,务工人口只有一两百人。

  “去年种了2.6亩小麦,今年一点没种。就我们老两口在家,种的几亩梨树很费工,剪枝、择果、套袋、施肥、打药、采摘等,忙不过来,再说家里麦子够吃几年了,今年就没种麦子了。”69岁的冯村村民孙铁俊计划将冬闲地种玉米和树苗。

  孙铁俊家里有十几亩地,这两年他儿子在外做生意,老伴有时还要带小外孙女,家里劳动力显得有点紧张。“现在国家政策确实好,种粮不交税还给这么多补贴。但儿子在外一年至少挣2万元,补贴再增加他也不愿回来种地。”孙铁俊坦言。

  “今年没种小麦,种小麦还不如打工。”冯村另一个村民孙玉珍说。孙玉珍今年64岁,儿子在外打工,儿媳在村里一家纺织企业上班。今年她家种了七八亩树苗,剩下的地冬天都闲着。她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一亩小麦的成本大概400元,亩产800斤左右,按去年1.03元/斤的售价计算,不计自身人工,纯收入只有400元左右。而从耕种、播种、施肥、打药、浇水、收割到整晒,一亩小麦需要10个工。“我丈夫在村里附近一家纺线厂打零工,一天60元,去年挣了3000多元,种小麦根本不划算。”

  冯村部分农民弃种小麦的背后,折射出当前农村劳动力新的变化:劳动力工资在增长,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不再像过去那么富余,部分家庭劳动力甚至变得紧张起来。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稳定粮食生产面临挑战。

  尽管农村劳动力趋紧,但还没到种粮缺劳动力的程度,主要还是种粮比较效益问题。“短期看,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长期看,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恐怕是一个趋势。”家里也种地的乡村教师庞根柱说。

热词:

  • 冯村
  • 白地
  • 农村劳动力
  • 套袋
  • 种粮
  • 树苗
  • 种植模式
  • 梨树
  • 施肥
  • 小麦种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