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如何缓解资源环境瓶颈?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01日 14:1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环境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编者按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已成为我国国情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举世瞩目的快速发展,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本报特别邀请相关专家,就如何解决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瓶颈问题进行探讨,希望相关领域有所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举世瞩目的快速发展,全国GDP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9.8万亿元,年均增速达到9.6%。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区域经济格局渐趋合理,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础设施明显增强,国民福利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然而,我国取得的经济成就是建立在大量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基础上。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同资源环境压力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实际上走的是一条粗放式的发展道路,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和污染。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并将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资源环境问题现状


  ■阅读提示


  我国现阶段资源消耗量持续增长,利用效率依然较低,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环境容量严重透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经济的高速增长依赖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以资源换增长的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仍普遍存在。跟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源相对紧缺,石油储量仅占世界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水资源量不足7%。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1/5、1/10和1/22。然而,资源消耗量持续快速增长,据统计,1990年~2009年,我国石油消费从1.18亿吨增加到3.84亿吨,煤炭从10.55亿吨增加到29.58亿吨,粗钢从5100万吨增加到5.72亿吨,铜从51.2万吨增加到413.49万吨,铝从86.1万吨增加到1288.61万吨。19年间能源矿产消费增加了两倍多,金属矿产消费增加了8倍~15倍。2009年我国石油、铁矿石、铜和铝的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52%、69%、65%和55%。资源消耗持续增长的同时,资源利用效率依然较低。目前,每生产1吨钢的用水量,中国是25立方米~56立方米,美国是5.5立方米,英国是5.5立方米。中国单位产值的矿产资源与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据测算,“十一五”期间我国资源产出率仅为320美元/吨~350美元/吨的水平,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目前先进国家已达到2500美元/吨~3500美元/吨。


  第一,从矿产资源来看,开采效率较低,污染物排放较为严重。1999~2008年我国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量从41.84亿吨快速增加到67.2亿吨,年均增长4.9%。我国矿石资源的开采效率较低,产值也较小,如2008年每吨金属矿石开挖量创造的价值为26美元,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6%。其中,铁矿开采的资源效率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的37.7%、76.9%、62.8%。同时,我国矿产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2008年,每开采1吨矿产资源的废水、COD、氨氮排放量分别是0.21吨、0.22千克、0.01千克,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粗放式的矿产资源开发态势,不仅造成了矿物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产生了很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采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第二,从能源资源来看,利用水平依然较低,使用浪费严重。我国能源消耗十分巨大,能源效率仍然偏低,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2008年每万美元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是美国的4倍、德国的4.4倍、日本的8倍、英国的5.7倍、巴西的两倍。根据世界能源机构2006年统计,中国的普通钢、水泥、合成氨等高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要比最先进的国家分别高出50%、60%和33%。中国的综合能源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等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铁、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5%。中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先进发达国家的2倍~3倍。


  第三,从水资源来看,消耗强度虽逐年下降,但利用效率仍待提高。我国水资源总量在世界上处于前列,年均水资源总量为3.09万亿立方米,但是我国人均水资源量较低,2010年仅为2310.4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属于缺水国家,水资源短缺也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并呈现日益严重的发展态势。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缺水范围在不断扩大,缺水程度日趋严重。据统计,全国662个城市中,400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有110个城市严重缺水。多年以来,尽管我国水资源利用的增速趋缓,但总体上仍呈增长态势,同时,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节水水平依旧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用水效率仍然严重低下,2006年美国的用水效率238元/吨,是中国用水效率的6.43倍。我国平均每立方米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而发达国家为0.7~0.8,万元GDP用水量高达399立方米,而发达国家仅55立方米;一般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在60%左右,发达国家已达85%。


  当前,我国环境问题与资源问题往往相伴而生,资源的过度消耗往往反映了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以及生产技术水平的落后,资源的过度消耗背后往往是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环境容量严重透支。从废水及污染物排放情况来看,全国废水排放量逐年增加,从1981年的291.8亿吨增加到2010年的617.3亿吨,年均增长率为2.5%,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废水排放强度逐年下降,由1981年的596.5吨/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15.5吨/万元,但仍高于国外平均水平。其中化学耗氧量排放总量从1997年以来,基本保持在1300万吨~1500万吨之间,2010年主要水污染物化学耗氧量(COD)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为1238.1万吨和120.3万吨,居世界第一,超过环境容量近90%。从废气污染物排放来看,1995年我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排放SO2最多的国家,到2006年达到峰值2588.8万吨,是美国的两倍,2007年出现近年来的首次下降,2010年继续下降为2185万吨。SO2的GDP排放强度从1990年的79.87千克/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5.49千克/万元,但仍高于发达国家。从环境质量来看,目前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我国占了16个。2010年全国流经城市的河流中,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3亿农民无法喝到安全的饮用水,75%以上的湖泊出现了富营养化问题。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较上年有所好转,部分城市污染依然严重,臭氧、颗粒物等复合污染物日益严重,1/5的城市人口居住在污染严重的空气中。2010年,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但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仍十分突出。


  生态破坏十分严重。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其中以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耕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为主。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从解放初期的11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约160万平方公里,增长了38%,占国土面积的1/6。我国北方地区沙漠、戈壁、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53.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6%,其中土地沙质荒漠化面积已达20万平方公里,且沙质荒漠化土地蔓延速度不断加快。人均耕地从1952年的2.82亩下降到2010年的1.36亩。森林面积为19545万公顷,覆盖率20.36%,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森林蓄积10.151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全国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是发展趋势,草原严重退化面积9000多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3,且以每年130万公顷的速度退化。据估计,我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经济损失逐年增加。资源、能源过度开采和利用、工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对生态环境产生深刻影响,造成的生态破坏和污染损失逐年增加。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中有2/3是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基础上实现的。由煤炭燃烧形成的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1100亿元人民币。根据世界银行估计,每年中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与GDP的比例高达10%。另据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测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经济损失大约占当年GDP的7%~8%,且呈逐年上升趋势。2004年~2010年这6年间,基于退化成本的环境污染损失从5118.2亿元提高到9701.1亿元。从最新核算的2009年看,环境退化成本和生态破坏损失成本合计13916.2亿元,较上年增加9.2%,约占当年GDP的3.8%。


  资源过度消耗带来的环境问题在行业层面表现尤为明显。以电力行业为例,“十一五”期间,电力行业发电量不断提高,能源消耗总量也不断增加,煤炭消耗量从2005年的10.33亿吨持续增长到2010年的14.4亿吨;同时,污染物的产生量也持续增加,2005年火电行业废气、二氧化硫、烟尘以及工业固废产生量分别是8.83万亿立方米、0.14亿吨、1.71亿吨和2.56亿吨,到2010年则分别增长到17.1万亿立方米、0.28亿吨、3.18亿吨、5.38亿吨,均增加了一倍多。“十一五”期间火电行业共消耗标准煤约65.48亿吨,占煤炭消费总量的49%;共产生工业废气约66.3万亿立方米,二氧化硫、烟尘以及工业固废产生量分别为1.1亿吨、12.65亿吨、20.74亿吨。


  资源消耗带来的环境问题在区域尺度表现仍十分突出。以河北省为例,“十一五”期间,河北省经济增长迅速,年均增长率达11%,GDP合计为7.78万亿,占全国总量的5%左右。河北省能源消费量同样呈快速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达6.4%左右,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总量的7.40%。由于实施治污减排,河北省污染物排放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总量仍十分巨大,2010年COD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达54.6万吨和123.4万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4%和5.6%。“十一五”期末,即2010年,河北省万元GDP单位能耗和水耗分别为1.1吨标煤/万元和95立方米/万元。COD和二氧化硫污染物排放强度分别为26.8千克/万元和60.5千克/万元,仍高于全国和国外平均水平。

  资源环境问题对策和建议


  ■阅读提示


  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石化能源消费比例,健全低碳环境法规体系,转变消费观念。


  解决现阶段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问题,笔者有如下建议:


  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用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代替粗放型增长方式。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按照产业发展规律,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在GDP中的比例。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大力发展耗能少、污染轻的工业。优先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用高科技对传统制造业和传统工业进行改造,更新传统产业的设备和技术,利用现代技术提高产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投入和能耗。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依靠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减量化优先,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在农业、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重点领域推进清洁生产示范,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降低资源消耗。加强规划指导、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制订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名录,建立再生产品标识制度,建立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同时,依靠技术创新、法规创新、机制创新等手段,促进新技术、新标准、新机制的发展和制定,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降低石化能源消费比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少数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的国家,2010年我国煤炭消费量为22.1亿吨,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8%,目前我国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均占到世界总量的30%以上。据估算,全国烟尘排放量的70%、SO2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排放的67%、CO2排放量的70%都来自于煤炭燃烧,燃煤是造成我国煤烟型大气污染和酸雨污染的重要原因。因此,化解资源环境压力,需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推广清洁高效燃煤技术,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同时,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快各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地热能、海洋能等,促进能源供给结构的多元化,逐步改变依赖石化燃料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


  健全低碳环境法律体系,完善市场化调控手段。进一步健全低碳环境法律体系,完善有关资源环境的法律法规。加强资源环境方面的法规体系、标准体系以及科学民主决策制度的建设工作。严格执行已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监督检查,研究和建立新的法律法规体系,如研究和实施生态补偿制度。研究和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相关决策的咨询、听证、会审和联席会议等制度,加强资源环境工作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制度化保障。完善资源环境事故的应急监控和预警体系,科学制定重大资源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和敏感区域的应急预案。探索和完善绿色GDP核算和评估体系。同时,充分运用经济方法和市场调节手段在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比如,强化和完善投融资体制,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制订充分体现资源稀缺性、环境成本和供求关系的资源价格体系,将环境外部性成本纳入资源及其产品价格。继续深化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排污产权交易的改革,通过市场化交易保护企业减排污染物的努力并使之直接在市场交易中受益;研究建立生态补偿和环境污染补偿制度,使受益区域和受益人群对受损区域和受损人群予以市场化的利益补偿。


  转变消费观念,提倡和引导绿色消费。过度消费加重了环境资源的负担,加速了环境资源的消耗。转变消费观念,破除传统的陈旧的消费观念,提倡和引导绿色消费,对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十分重要。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可以实现物品的重复使用和多层利用,提高物品的利用率。通过分类回收,促进废物的循环再用,提高废物的再资源化率。绿色消费通过消费者的购买选择,形成市场上对非环保产品的逐步淘汰,从根源上制止企业非环保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热词:

  • 资源环境
  • 化学耗氧量
  • 2010年
  • 废气污染物
  • 排污许可证制度
  •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 土地沙质荒漠化
  • 区域尺度
  • 森林蓄积
  • 资源节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