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财经资讯 >

水清天蓝地净应是第一需求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01日 14:1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环境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朱德明


  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强调,环境是重要的发展资源,良好环境本身就是稀缺资源,要提升生活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水清天蓝地干净的宜居安康环境。


  一般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是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10000美元这一数量级别、进入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后,人民群众才会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更多的期盼和要求。笔者认为,不管是人类生存的贫困阶段,还是在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水清天蓝地干净的宜居安康环境都应该是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第一需要。


  早在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名著《人类激励理论》中就提到,人的需求层次分为5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他认为,生理需求是第一需求,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具体包括: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等。如果这些需求的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实现。换而言之,人类的生命就会因此受到威胁。从这个意义上讲,生理需求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最基本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


  从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中我们不难发现,呼吸、水和食物等环境质量的基本要素,都是人类需求中的第一需求。因此,不能说在收入偏低、经济起步阶段这些就不重要,到了小康社会才显得稀缺而珍贵,而应当将环境质量第一需求的地位从根本上予以明确和保护。


  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已经对一些地方人民群众的呼吸、水、食物等第一需求构成了严重威胁,这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把环境质量这一最基本的需求摆上重要位置,努力改善环境质量。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明确提出“优良的环境越来越成为城乡居民的普遍追求”,把基本环境质量作为政府需要确保的公共服务,这为今后的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将会推动相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基本环境质量的公共服务化进程。


  首先,要切实将环境质量保障纳入公共服务领域。现在人们谈起公共服务或者公共产品,首先想到的是公共交通、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很少有人会想到空气等基本的环境要素。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暂时离开公路、公交等公共产品或服务,人们照样可以生存下去,而一旦离开了空气、水等环境要素,人类就根本无法生存。因此,空气、水和食物等的公共性是最高的,其维护和更新也不是任何个人或其他组织所能独立完成的,只有政府这样的公共组织才能肩负起和完成这样的使命。


  其次,加强环境质量综合考核。在强烈追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让水更清、天更蓝、山更绿等环境要求成为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内容。例如,江苏省第12次党代会提出的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就将生态更文明列为今后的奋斗目标,将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列为核心指标。同时,为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衡量经济发展付出的环境资源代价,应当将环境质量指数和COD、SO2减排指标一样列为约束性指标同步考核,以期通过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来引导地方政府切实树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敦促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向良性、健康发展转变。


  第三,加强环境质量信息公开。从社会层面来看,由于公众的广泛参与和舆论的正确引导,PM2.5这个原来十分生僻的环境科学术语,目前已经成为网络热词。从政府层面来看,去年环境保护部向各地政府通报了2011年上半年的环境质量状况,引起了强烈反响。基层认为,环境保护部向省政府通报环境质量状况是落实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总责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建立完善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今后,希望能有更多的环境质量信息能向公众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政府要及时提供各类公共服务。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推动和实施者,政府必须加大环境治理和修复,切实加强公共产品的生产环节建设,夯实提供基本环境质量的生产基础,使其保持生态平衡和系统演替,不仅为当代人提供由于基本的环境质量提升所带来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还应该为子孙后代考虑,充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


  第五,严格控制环境质量这种公共产品的过度消费。环境质量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具有显著的非排它性。因此,对环境质量的消费,必须由政府从宏观层面进行协调,打破不平等享有和分配不均等局面,科学合理、有节制地使用环境质量和环境容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应有的环境权益,维持其公正性、公平性和均衡性。

热词:

  • 科学发展观
  • 蓝地
  • 水清
  • 需求理论
  • 环境质量状况
  • 尊重需求
  • 人类激励理论
  • 马斯洛
  • 环境要素
  • 环境保护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