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本报驻外记者 纪双城 陶短房 青木 李珍 ●本报记者 徐盼 刘洋 ● 柳玉鹏
“你愿意抵制苹果(公司)吗?”千人抢购iPhone4S的疯狂场面在中国出现两周后,一些美国媒体却鼓动美国消费者做出相反选择。事件起因是《纽约时报》25日刊文揭露苹果在华供货商之一、富士康集团“压榨工人”的诸多细节,指责苹果公司对此置若罔闻。多家美国主流媒体随后也对苹果开炮,让这家曾经贵为美国创新标杆的公司成了万人捶的“破鼓”,头上的光环也被“贪婪巨兽”的封号取代。苹果CEO库克上周末指责相关报道是“一派胡言”和“无礼冒犯”,但英国《卫报》29日说,他的申诉没能让苹果从“抵制”这个令人生畏的词汇漩涡中摆脱。一些细心的观察家注意到,在抨击苹果纵容“血汗工厂”4天前,《纽约时报》刚刊文指责该公司将大部分就业机会挪到中国。有美国媒体分析称,或许“谋杀美国就业”才是让苹果陷入麻烦的主要原因。英国学者尼萨·罗斯29日对《环球时报》说,在这个没什么比“促就业”更重要的大选年,美国社会类似的情绪宣泄可能会越来越多。
一场美国媒体与科技巨头的论战
苹果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在美国媒体口中,它是拥有万千拥趸的美国最有价值公司,依靠销售数以千万计的iPhone和iPad,它成为迄今最强大、最有影响力的消费电子公司,也是全世界唯一吸金能力可与石油巨头一拼的电子设备制造商。苹果公司24日公布的报表显示,仅在截至2011年12月31日的这一财季,其净利润就高达130.6亿美元。然而英国《卫报》说,喜讯公布一天后,该公司就被《纽约时报》一篇头版报道拖入一场公关灾难,公众形象大跳水,缠上苹果的竟还有“抵制”这样令人生畏的词汇。
在这篇题为“在中国,人力成本被加入iPad制造中”的长篇报道中,《纽约时报》记者查尔斯·达希格与大卫·巴博萨从去年5月富士康集团成都工厂爆炸事故写起,讲述在事故中遇难的22岁工人赖晓东(音译)如何“在地球上最大、最快、最精密制造体系中成为数百万人肉齿轮之一”。文章批评苹果公司漠视其供应商让工人们在极端严酷的环境下工作,甚至发生过137名因用有毒物质清洗iPhone屏幕使神经系统受损,4名工人在两次iPad工厂爆炸中遇难等安全事故。更重要的是,文章称多名匿名接受采访的苹果前行政人员承认,苹果管理者确实希望改善工人工作环境,而一旦与核心供应商发生冲突,或者影响到新产品出厂的速度,管理层的决心就立刻动摇了。如进行实质性整改,必然影响产品创新速度,威胁苹果的竞争优势。
“亲爱的苹果,请为改善中国工人的工作环境做点什么”,美国CNET网站27日说,除了《纽约时报》“令人震惊的细节披露”,美国资深媒体人迈克·戴西本月初也在其广播节目中讲述了他在深圳富士康工厂的采访经历,他在描述厂区内遍布监控摄像头的情景时说,“当我们想象一个规定被无视、企业凌驾于我们之上的未来世界,你根本不用去看《刀锋战士》那样的科幻电影,明天去趟深圳就可以”。在《纽约时报》26日刊登的读者来信中,苹果公司被称为一头“贪婪冷酷的无情巨兽”,读者西尔弗曼借用小说《1984》的情节嘲笑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称苹果公司1984年推出的“经典超级碗广告”要重拍,大屏幕上“老大哥”的形象应该打上乔布斯自己的脸。
“一派胡言”,路透社称,苹果CEO库克上周末用这话表达了对《纽约时报》和其他美国媒体批评苹果公司的不满,但他没有点媒体的名字,而是用给员工发解释邮件的方式间接表态。库克在邮件中说,苹果公司关心全球供应链上的每一名工人,“任何指责我们漠不关心的说法都是一派胡言和对我们的冒犯”,“这些指控违背了我们的价值观,我们并不是那样的人”。
“消费者应该抵制苹果吗?”英国《卫报》29日说,《洛杉矶时报》提出的这个问题让库克的申诉看起来并不奏效,反而多家媒体都在讨论“抵制苹果”。比如《野兽日报》谴责苹果公司行径“野蛮”,《福布斯》则质问美国读者说,算上几年前的富士康员工接连跳楼自杀事件,已有23名工人为制造你的iPhone或iPad丧命,273人受伤,“你愿意抵制苹果来阻止这一切吗”。美国CNET网站说,在苹果之前,公众谴责的鼓声曾逼有类似行为的耐克和GAP等美国企业做出改变,“所以,让我们继续敲鼓吧”。
“输出就业”是挨批主因?
“苹果中国供应商工厂里工人境况不良,谁最应该受谴责?”美国MSNBC网站以此为题的投票显示,1万多名受访者中,54%的人认为最该受谴责的是苹果公司,27%的人认为应该谴责纵容违规现象出现的政府,8%的人认为该谴责苹果的中国供应商,11%的人认为该谴责苹果产品的消费者。
日本电子商务杂志《CNET JAPAN》说,给苹果代工的富士康集团属于台湾系企业,而台湾的企业文化中一直存在“过苛”的部分,对工人管束极为严格。日本电视台则认为,富士康也有苦衷,因为苹果对于其产品成本的控制是非常出名的,连一颗螺丝钉、一根电线的成本都不放松的苹果公司被称为“降低成本的天才”,这一点令微软、惠普等企业自叹不如。英国《每日电讯报》说,在中国只有包括富士康在内的3家公司能胜任苹果大规模生产的要求,他们的利润被苹果削减得越来越薄,苹果很难找到快捷方式解决中国供货商工作条件问题。
《环球时报》记者29日打电话到富士康位于深圳的工厂,对方以“30日才上班”为由未就美国媒体指责做出回应。法国《世界报》说,富士康的争议已存在多年,苹果对此心知肚明,看上去阳光时尚的苹果实质上和其他同行没有区别,都是不择手段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伪君子。加拿大通讯社说,比起约束供货商,苹果更注重制造环节的最低成本、最高速度和灵活性,这是因为消费者更关心新款iPhone何时推出,售价几何,而不是产品是由什么人,在什么环境下生产的。
俄罗斯“新大陆”网站注意到,本月21日,《纽约时报》还刊登了一篇题为“美国是如何失去围绕iPhone的就业机会的”的文章,作者同样包括查尔斯·达希格。文章开篇提到这样一个场景:去年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硅谷设宴,款待众多美国科技大佬,每名客人都需要准备一个问题,供奥巴马解答,但轮到乔布斯发言时,奥巴马打断了他,并反问他,苹果去年售出7000万部iPhone、3000万台iPad以及5900万台其他产品,绝大部分都在海外生产,“为什么这些工作不能回家来完成呢?”乔布斯回答得相当明确,他说,“这些工作机会是回不来的”。
在文章中,《纽约时报》举例解释了乔布斯决心把工厂放到中国的原因,比如2007年iPhone上市前1个月,乔布斯在一次高管会议上因原型机的塑料屏幕会被轻易划伤大发脾气,会后,一名高管立即订机票飞往深圳,因为要在短时间内得到一款完美产品,“除了中国,别无他处”。文章说,2004年作出大规模向海外转移制造决定的正是现任CEO库克。美国本土已没有能满足苹果需求的足够技工和工程师。苹果的决定说明,“利润和效率压倒慷慨和慈善”。
“苹果的中国问题在于其在华工厂导致了死亡,一方面是中国工人的死亡,另一方面是就业机会在美国的死亡”。这段文字27日出现在美国CNET网站上。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钊29日对《环球时报》说,从美国媒体反应来看,《纽约时报》刊文批评苹果的真正原因或许是不满该公司将大量就业岗位输出到中国。奥巴马几天前在发表国情咨文时提到,美国很多公司把就业岗位转移到国外,这种情况需要改变,《纽约时报》的文章很像是对奥巴马政策的配合。
有媒体建议美国反思
美国知名评论家克鲁格曼27日在《纽约时报》发表的文章则让人怀疑此事背后还有美国党派之争的背景。在文章中,克鲁格曼将矛头对准现任印第安纳州州长、共和党人丹尼尔斯,后者曾称赞乔布斯是“就业英雄”,“他创造的就业机会比总统所有经济刺激计划创造的都多”。克鲁格曼嘲笑丹尼尔斯显然在幽默事业上没前途,因为事实证明苹果雇的大多数人都不在美国。瑞士国家电视台预测,此次“苹果风波”会成为美国大选中的插曲。
“到了吹响暂停哨的时候了”,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用这句话呼吁美国媒体“停止对苹果动粗”。文章说,苹果不是唯一一家供应链上生产环境恶劣的电子产品公司。戴尔、惠普等公司都被发现其生产车间内的工作环境恶劣。但《纽约时报》对此只是一笔带过,因此库克有理由对媒体单独批评苹果感到不忿。事实上,苹果与富士康的合作反映出的不仅是科技企业的问题,如果你用任何一家美国大公司的名字替换报道中的苹果,会发现都很适合。美国该反思自己的问题,就拿美国政府来说,它印的美元比这个星球上任何伪钞制造者印得都多,如果突然把所有制造业搬回美国,通胀率一定会把房顶冲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