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昨日报载,北京工行、建行等停止办理存折业务,广东多家银行虽然暂时没变,但不少银行对存折业务态度“消极”,或办理存折的时间过长,或不具备全国通存通兑功能。一时间“存折将退出舞台”之说纷起。
有媒体认为,银行“限制”存折业务,是想通过大力推卡,增加收入。因为相比存折,银行卡存在着工本费、年费、小额账户管理费等多种费用,还可为银行创造不菲的中间业务收入,比如开通网银、购买理财产品等。
或许银行真有这样的盘算。但如果仅仅从收费层面来类比,就把银行“大力发卡、少发存折”当作攫取巨额利润的主观手段,未免有失偏颇。实际上,银行在存折业务上没那么“积极”并不是这一两年的事。据笔者了解,早在几年前,不少银行就开始少发或者不主动发存折了,除非客户要求,否则首先推荐的是银行卡,当然,老年客户除外。
存折的减少,一方面确实是用户少了,有需求的人不多,另方面也是电子产业迅速发展的体现。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底,中国银行卡已累计发卡27亿张,持卡人超过7亿。银行卡的使用已渗透各个层面。一张小小卡片,承载了越来越多的功能,“一卡在手、走遍神州”早已不是梦想。相比而言,只能在柜台办理业务的存折确实不符合现代支付的需求,而且,定期打簿、换簿,本身就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并不环保。其实想查询账目明细有多种渠道,并非一定要通过存折才能实现。一定程度上,存折的淡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就像百年老店柯达也会谢幕一样。
当然,如果银行因为存折功能“退化”就强迫客户“以卡代折”甚至故意刁难,这也不对。毕竟银行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客户需求,只要仍有需求,就有义务提供相应服务。否则,建筑在大量国有资源投入基础上的银行,如何对得起向老百姓收取的越来越多的费用和费用背后的高额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