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日前,环境保护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正式建立起国家及地方层面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和执法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这一举动影响深远,我国的固废监管正在努力告别各自为战,进一步形成合力,同时将提升执法效率,进一步强化对走私进口固体废物违法活动的打击力度。
进口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废塑料、废五金,老百姓称之为“洋垃圾”。俗话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废塑料、废五金的回收再利用,在我国已经衍生为一个巨大的再生资源产业,规模达数千亿元。
合理利用境外固体废物,对补充我国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违法进口和走私“洋垃圾”,却给我国带来了“额外”的环境污染,大量缺乏监管的“洋垃圾”泛滥,成为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一大顽疾。例如,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进口废塑料集散地”的广东顺德的杏坛镇,聚集了上千家家庭作坊式的加工厂,30年的废塑料加工历史给当地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
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有利于降低固废对环境的污染,但若监管不力,反而会造成更大的污染,身份性质不明的“洋垃圾”集聚,更给一些地区造成公共环境安全的重大隐患。如何管好进口“洋垃圾”,无论是当下还是将来,都是不容回避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进口固体废物实行许可制度,发布了允许进口、限制进口两个名录,名录之外的固废为禁止进口。《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办法》已于2011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
然而,“洋垃圾”问题涉及发改委、环保部、海关、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等多个部门,其监管可谓是“多龙治水”,殊为不易。
令人欣慰的是,2012年伊始,我国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和执法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正式建立。从国家到地方层面,各级环保、海关、质检部门将及时相互通报有关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转让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涉嫌境外固体废物非法向我国转移等相关信息和情报。
多部门合力监管“洋垃圾”,信息共享只是第一步。合力监管,更需要明晰各部门的权责,只有各部门切实“守土有责”,才能真正形成合力。在多部门联动监管上,“多龙治水”效果反而不佳的教训可谓不少,关键就在于没有分清楚各部门的责任。只有把“洋垃圾”问题的每一个环节的责任梳理清楚,监管才能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