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针对众多煤炭巨头“圈而不开”、“多圈少采”的现状,从去年开始,新疆接连出台措施,治理“资源圈地”行为,迫使企业“动真格”,兑现入驻前关于投资建设煤电、煤化工项目的承诺。但一些人士和专家认为,在目前国家相关产业政策“从紧”的情形下,自治区单靠治理企业圈占资源,而不调整相对超前的新疆煤炭产业规划,很难破解准东这片“地下煤海”的开发僵局。
2011年10月,新疆公布《自治区煤炭资源有偿配置与勘查开发转化管理规定》,要求今后在新疆开采煤炭资源的企业须缴纳煤炭资源开发地方经济发展费,其中每吨动力煤15元,焦煤及配焦用煤20元;开采煤炭资源用于疆内煤电、煤化工等转化项目的,地方经济发展费按照上述收费标准的40%收取。
这一规定明确提出,“探矿权人领取勘查许可证6个月内未开展勘查工作或未完成自治区规定的最低勘查投入的,将吊销勘查许可证;采矿权人领取采矿许可证一年内未开工建设的,也将被吊销采矿许可证。”这意味着新疆开始采取措施,对煤炭开发“圈而不探”、“圈而不采”的行为进行治理。
然而,自治区发改委、煤炭厅,甚至自治区人大都拒绝就此问题接受记者采访;无独有偶,几乎所有在准东地区投资的煤炭企业对此也都讳莫如深,避而不谈。一位不愿具名的某煤炭企业驻疆高管表示,他所在的企业,在加大能源转化项目投资方面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但他同时承认,眼下就投入巨资发展煤电、煤化工的项目,各方面条件显然还不够成熟。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第二大内陆盆地,盆地东部正在规划建设的准东煤电煤化工产业带,横跨昌吉回族自治州的4个县市。这里煤层厚,埋藏较浅,易于开采,开发潜力很大,仅准东煤电煤化工工业园,已探明煤炭储量就达190亿吨,丰富的煤炭资源吸引了国内煤炭企业巨头纷至沓来,参与开发。
然而,迫切希望从能源转化项目中获益的地方政府不久却发现,招商引资来的企业巨头并不急于开发,这让他们头痛不已。吉木萨尔县一位领导干部慨叹道:“质量好、容易开采的资源,基本上被外来企业瓜分完了,而他们却再也不提当初与自治区签订的协议,现在的情况是有煤的人不开发,想开发的人没煤。”
进入新疆的大企业几乎都是以煤电、煤化工作为获得资源开发权的最重要理由。而如今,除了原煤的开采和外运,绝大多数能源转化项目还处于“论证阶段”,没有实质性进展,这种情形在准东地区尤为明显。自治区煤炭厅一位负责人称,大企业大集团的“圈地”行为,已使新疆能源产业发展面临两难境地。
尽管新疆治理“资源圈地”的措施严厉,但一些专家和人士认为,由于国家对于煤电煤化工产业发展的限制,新疆煤电、煤化工等煤炭产业深度开发项目,在短期之内仍不会有大的突破,只能还是地方政府一厢情愿的“发展冲动”。
自治区政府专家顾问团成员、新疆化工设计研究院原总工程师王龙经说,按照自治区的规划,要求企业上马的煤化工项目主要是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等,但国家根据整体能源战略布局,对新疆报批的煤制油和煤制天然气规划,除了伊犁河谷的煤制天然气工程之外,还没有批过一个类似的项目。
企业反映,由于距华东、华南等目标市场路途遥远,出疆铁路、电网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新疆的煤炭、电力难以外输,而本地市场空间狭小,煤化工产品和电力本地无法消化,这都是新疆煤炭资源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
2010年11月,新疆与西北电网750千伏正式联网,至今,一年多时间内,疆电外送累计达到30.39亿千瓦时,也仅仅相当外送电煤103万吨,相比新疆现有产能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专家分析,按照自治区煤炭产业规划,到2020年,全疆煤炭产能每年将超过6亿吨,但根据目前相关统计数据,自治区在现有煤炭产能1.4亿吨的时候,本地消耗量每年不超过7000万吨,通过河西走廊外运也就才2700万吨,还有近4000万吨的产能寻找不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