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资讯(不合) >

官场尚“礼”害莫大焉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21日 07:3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人民日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当下,公款送礼之风盛行,实际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本期编辑的读者来信可以看出,公款送礼花样百出,如何送礼也成为很多干部和单位的“必修课”,上级领导来调研视察要送礼,下级单位到上级拜访要送礼,平级单位之间的交流也会互相送礼,以至于许多本有明确制度、流程的工作也要靠公款送礼才能推动、推进,不送礼反倒成了不懂规矩、不懂礼。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传统中,礼一直是金字招牌,大至安邦的礼教,小至相处的礼节、交往的礼仪。《礼记》中便有“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之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乃教化之礼、文明之礼。礼尚往来,重在礼,轻于物。

  然而,在当下,源于沟通交往之礼仪的“礼尚往来”越来越被物质化,礼的情感内涵、文化意味已经被稀释乃至变味。很多人的交流重在物、而轻于礼。尤其在权力作用下的公款送礼,更是充满了谄谀之风、腐败之味。名义上是“公对公”,实则被一些人打着公家的旗号用以谋私,借“走动”之机,慷公家之慨,捞取私利。与其说是送礼给领导,不如说是送给领导手中的权力。究竟收礼人和送礼人之间是何等的“情义”?不言自明,主要还在于权力与利益的驱动。

  公款送礼就是以权谋私,而且这种隐性腐败越来越呈显性化态势,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

  产生了巨大浪费。公款送礼花费的都是纳税人上缴的钱,属公共财产,它本应用于社会公共事业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却被一些单位和领导慷公家之慨,用于联络感情、拉私人关系了。这种行为无疑带来了巨大的公共资产浪费,增加了巨额行政成本。

  扰乱了市场秩序。公款的参与,推高了礼品的价格,扰乱了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导致一些非法经营者任意宰客。物质与功利裹挟之下的礼品,也容易沦为违法犯罪的工具。

  腐蚀了干部队伍。从近年来查处的案件看,公款送礼成为官员腐败高发区。一些人借机“以礼代贿”,往领导干部口袋里塞“糖衣炮弹”。据不完全统计,有60%的经济犯罪案件是以“感谢费”、“过节费”等名目出现的。一些干部不是把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而是一门心思投机取巧,弄虚作假,以公款开道,用“钱”换“政绩”、争“彩头”、求“进步”。公款送礼对干部队伍的侵蚀,如温水煮青蛙,过程缓慢但杀伤力极大。

  干扰了社会管理。据报道,各大城市节日性的交通拥堵,与节前进城送礼的车辆骤增不无关系。而从礼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到送礼者、收受者,已经形成一条利益链,若对公款送礼放任自流,必将干扰政府预算制度、财务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包括“小金库”的治理工作。

  败坏了社会风气。公款送礼对党风政风的负面影响,已然波及现实生活,不管大事小事、公事私事,似乎都“非礼勿动”。请客送礼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内化为人们的思维习惯。如不能及时得到有效遏制,就会上行下效,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恶浊的风气,渐渐销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

  官场尚“礼”,害莫大焉!每逢年节,中央都会三令五申,严禁用公款相互送礼,各地也向党员干部发出“廉政短信”提醒,但因监管乏力而收效甚微。如今,该对公款送礼这股歪风动真格了。

热词:

  • 公款
  • 官场
  • 如何送礼
  • 感谢费
  • 礼记
  • 过节费
  • 必修课
  • 政绩
  • 情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