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资讯(不合) >

全球进入“小冰河期”?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21日 09:3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外滩画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寒流

  早春2月,一股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袭击大半个欧洲,乌克兰、波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等中东欧国家最低温度跌破零下40摄氏度,全欧洲冻死的人超过300人。在“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的共识下,严寒天气显得十分突兀。两种观点相持不下,一些科学家认为,寒流的成因源于太阳活动减弱,地球正在进入一个“小冰河期”;与此相反,更多科学家认为,正是全球变暖的作用导致北极海冰融化,来自海洋的温暖气流推动冷空气,将极地的严寒带往欧洲。有专家认为,科学家也不是100%确定气候变暖这个说法。但从目前推论全球进入小冰河期,数据太少,结论太早。

  在德国汉堡,总有人一年四季、风雨无阻,穿着跑鞋在城市中穿行,但今年冬天,这样的人却少了很多。即使是最严以律己的运动健将,面对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库珀”,也不敢小觑。位于法兰克福的德国心脏基金会已发出警告:身体健康的人在寒冷环境中会突然胸痛、胸闷或呼吸困难,心脏也会发生病变。气温低于零下10摄氏度时,不宜进行任何体育运动。

  今年2月,欧洲被近30年来最强烈的寒流袭击,部分地区温度竟达零下43摄氏度,即使本就冰天雪地的俄罗斯,多地温度也比往年低10至17摄氏度;多国因冰雪来袭导致机场瘫痪、道路阻塞,已有8个国家出现能源短缺现象,全欧洲已有超过300人被冻死。

  各国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极寒时刻”。塞尔维亚西南部城市乌日策,身体强壮的青年男子宁愿选择当“宅男”,坐在家中透过布满冰柱的玻璃窗向外张望;英国伦敦的海德公园,不怕冷的勇士在快要结冰的湖水中游泳,露出冻得发红的鼻子;位于欧洲南部的意大利威尼斯也“水城变冰城”,威尼斯湖二十多年来首次结冰,一辆辆水上巴士只能沿着一半已结冰的运河缓慢航行。

  1月末,英国《每日邮报》发表文章称,全球已进入“小冰河期”,顿时全球媒体一片哗然。2月,英国《独立报》、《卫报》等报纸撰文,反驳“地球进入小冰河期”,并指出此次的超级寒流,与北极海冰融化有关,其成因正是全球变暖作用使然。

  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高级顾问杨富强在接受《外滩画报》采访时表示:“科学家也不是100%确定气候变暖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争论,把理论完善起来。但从目前推论全球进入小冰河期,数据太少,结论太早。”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丁明虎博士告诉记者,目前他所参与的团队正围绕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进行研究工作。“IPCC的最新报告将于2013年和2014年推出,目前已修改到第二稿。在这个时期出现‘小冰河期’的说法,应该是一种炒作。”丁明虎分析,就如同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前爆出“气候门”一样,有些人选择在这个时候抛出言过其实的结论,转移公众的注意力,让“气候变暖论”的可信度降低。

  事实上,离开陷入严寒的欧洲,异常的“暖流”也并非无迹可寻。位于美国东部的华盛顿已经出现了“早春”迹象,樱花提早开放;在中国的黑龙江,出现了冰城“不下雪”的怪事。大年初六,亚布力一家滑雪场的山头一片光秃秃的,滑道外面一点雪也没有,想照张雪景都是“奢望”。

  全球进入“小冰河期”?

  1月29日,英国《每日邮报》刊登了一篇标题有些耸人听闻的文章《忘记全球变暖吧——这只是我们所需担心的25年周期事件(而且如果NASA科学家是正确的,泰晤士河还将再次结冰)》。

  文章引用了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杜克大学博士、佐治亚理工学院气候专家、挪威航天中心高级顾问等气候研究人员的观点,得到的结论是,除去二氧化碳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对气候冷暖变化起到重要影响,太阳活动和水温循环就在其中。

  该文记者根据英国气象局和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机构近日发布的数据,分析后认为:全球温度变暖的趋势已于1997年结束。

  “根据新发布的温度数据显示,地球在过去15年中并没有变暖,‘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这一共识将面临巨大挑战。我们甚至可能正在进入一个小冰河期,这将导致一段为期70年的温度下降过程,使得人们重新看到17世纪泰晤士河的冰冻圣诞派对集市。”《每日邮报》文章这样写道,同时还配了一张17世纪冰天雪地的泰晤士河集市的图片。

  英国气象局宣称迄今为止,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远远小于二氧化碳。虽然太阳的输出能量可能会持续降低,直至2100年,但“这只会导致全球气温降低0.08摄氏度。”气象局发布的一篇论文作者之一皮特。斯考特说,“我们发现,太阳活动水平减少几百年,也不见得能抵消温室气体的影响。”

  然而,《每日邮报》则采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杜克大学尼古拉。斯卡福塔博士的观点,认为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变化产生更重大的影响。斯卡福塔博士从事全球气候变化宏观趋势的研究,根据他发表的几篇论文显示,英国气象局的气候模型存在假设前提,那就是从2000年到现在,气候本该“稳定变暖”。

  “如果温度保持稳定或进一步下降,那么模型数据和实际记录数据的分歧会越来越大,以至于整个科学界都将质疑现在的理论。”他说。

  他认为,英国气象局的模型相比太阳活动,更注重二氧化碳,所以它才会得出温度不会再降低的结论。“真正的问题是模型本身是否准确。”斯卡福塔博士说。与此同时,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著名气候专家、教授杰迪斯。科里也表示,对英国气象局的过度自信感到难以理解。

  《每日邮报》写道:通过对主流气候科学家的采访,在20世纪太阳异乎寻常的能量喷射之后,太阳活动进入一个“盛大的低潮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夏天变得更凉爽,冬天异常寒冷,植物生长季也缩短了。

  除此之外,《每日邮报》还引用了丹麦国家太阳研究学院太阳系气候研究中心主任亨利克。塞文思马克的观点。“全球温度可能最终会比现在冷很多,持续长达50年或者更长。”他说,“我们得打很长时间的口水仗来说服一些气候学家:太阳很重要。”

  海冰融化导致超级寒流

  尽管《每日邮报》一文抛出了夺人眼球的“冰河期”说法,却没有一处直接引语中有“冰河期”这个词,而文章原文也只是说:“我们甚至可能会走向一个小冰河期”。就在文章见报当天,英国气象局就迅速在网上发布了一篇官方博客,反驳这片文章的“多处错误”。英国气象局认为,现在的寒冷不能用来否认全球变暖。该局发言人丹。威廉斯说:“当前的寒冷天气是短暂的地区性事件,而全球变暖是长期的全球性趋势,两者之间没有联系。”2月4日,英国《独立报》发表文章《大冰冻背后的科学:气候变化将北极严寒带到了欧洲?》,该文引述的科学家认为,横扫英国和欧洲其他地方的寒冷天气与北极不会冰冻的海洋之间有关,而全球变暖正在发挥着其最大的影响。

  专家发现,在寒冷的北极风席卷欧洲大部分地区的时候,俄罗斯以北的巴伦支海(Barents)和喀拉海(Kara)上的海冰正在急剧减少。

  “越来越多专家相信,复杂的气流模式正被改变,因为日益融化的海冰使更大面积的海域暴露在其上的大气层之下。”《独立报》写道。

  被该文引述内容最多的科学家是来自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斯蒂芬。拉姆斯多夫教授。拉姆斯多夫教授称,多项研究证实了波茨坦研究所设计的计算机模型的预测——作为海冰融化的结果,西欧的冬天将变得更冷。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是德国一家著名的全球气候变暖研究机构。

  “当前的天气模式印证了计算机模型的预测——大气如何对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冰减少做出反应。”拉姆斯多夫教授说,“不会冰冻的海洋像加热器一样使得海水比其上的空气要暖和。这导致巴伦支海上空高气压系统的形成,而它将冷空气带进了欧洲。”

  2010年冬天,欧洲多个国家就曾接连遭遇强降雪和低温天气,有些地区最低温度甚至打破10年以来的最低纪录。

  当时,《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曾刊登斯蒂芬。拉姆斯多夫参与的一项研究,称欧洲严寒的“罪魁祸首”正是由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北极冰盖融化。拉姆斯多夫解释说,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的体积在近30年里减少了20%。而海洋一旦缺少冰层的覆盖,就会向大气释放暖气,影响整个大气循环,其结果是极地冷空气在高压系统推动下,以逆时针方向旋转着向欧洲大陆进发,造成该地区雨雪增多,气温下降。

  气候争论

  近日,拉姆斯多夫在回复记者电子邮件中写道,《独立报》的报道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他和他同事的观点:海冰融化是这次超级寒流袭击欧洲的主因。同时,他告诉记者,消除全球变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迅速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全球变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十年时间只能看到一丁点变化,然而它的影响已深入到世界的方方面面。”他说。

  2月8日,记者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到斯卡福塔博士。他评价拉姆斯多夫的观点,“是基于计算机气候模型的结果,其中部分观点正确,但或许气候变化还有其他原因。”

  他这样分析本次袭击欧亚的超级寒流成因:“这是一个气候学问题,我没办法给出具体回答。很明显,比起以往,更多强冷空气从俄罗斯北部向南移动,使得欧洲遭遇极寒天气。相反,美国的冬天相对温和,这一现象或许和海洋温度的波动有关,一边温暖就将冷空气推向另一边。”

  有关他是否支持《每日邮报》全球进入小冰河期的理论,他表示,根据他的研究,太阳的确正进入一个持续数十年之久的低活动期,过去这种情况发生时,地球都会进入一个较为寒冷的时期。

  他解释说,所谓小冰河期是指公元1300年到公元1800年间,以长时间的寒冷气候为特征的时期,它是千年太阳活动周期其中的一个阶段。

  事实上,一千年前,太阳非常活跃,带来了中世纪暖期。之后,公元1300年到公元1800年期间,太阳活动不断降低,引发小冰河期。从公元1800年开始,太阳活动活跃,现代温期开始,目前我们仍处在这一时期,但似乎下一个活动低谷正在到来。

  斯卡福塔博士认为,目前太阳正在进入低活跃度时期,会带来更寒冷的冬天,这种情况会持续数十年,但几十年后太阳会重新活跃起来。

  “希望这个潜在的降温周期能对人造热量有所补偿。但无论如何,我相信,未来20-30年,全球气候不会持续变暖,而是相对平稳或者变冷。”斯卡福塔在邮件中回复说。

  “气候门”背后的利益博弈

  当欧洲陷入风雪交加、能源紧缺的窘境时,中国的黑龙江则陷于“冰城不下雪”的尴尬。

  两年前,北京的初雪迟迟不下,让北京人度过了一个无雪的冬天;两年后,就连银装素裹的黑龙江也开始不下雪了。在不少哈尔滨市民的观念里,下学与过年密不可分。如果少了雪花,年味也变淡了。可惜的是,元宵已过,大雪迟迟未到。

  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的杨富强教授告诉记者,“冰城无雪”,其实也是气候变暖的佐证,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导致极端气候更容易产生。

  他说:“欧洲极寒天气,让人质疑气候变暖,认为冰河期重新回来了。科学界有争论是正常的。气候变暖也不是100%确定的观点。过去100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0.74至0.76摄氏度,这样的上升趋势,不是笔直上升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曾微微下降,八十年代又开始上升。”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丁明虎博士正在参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撰写工作。他告诉《外滩画报》,目前欧洲超级寒流引发的气候争论,更像一场“利益博弈”。“影响未来气候判断的,不仅仅是科学家,还可能是政客、商人等利益集团。他们时不时抛出质疑气候变暖的观点,转移公众的注意力,有炒作的嫌疑。”

  有关气候的“炒作”,其实早有先例。2009年12月,在全球瞩目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举行前,有黑客进入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部门计算机,盗取1000多封气候学家、政府气候部门官员的往来邮件。根据邮件内容显示,权威科学家竟然有篡改数据为政治利益服务的嫌疑。一时间,媒体争相报道,“气候门”事件引发全球轰动。

  事件发生一年多,根据英国权威调查小组的结果,科学家被证实是清白的。

  “最后澄清有什么用,气候门事件,间接导致了哥本哈根会议的谈判失败。”丁明虎评价说。

  2010年,有海外媒体提出“千年寒极”事件,宣扬那年将要出现千年寒极,最后根本找不到说这话的机构和专家,世界气象组织将其指为臆测,但还是引发了一些民众的恐慌,一些股票价格都因此波动。

  2011年南非德班会议前夕,又有一批科学家与政客的往来邮件被公开,被称为“气候门”第二季。

  此外,气候变暖观点的支持者,在公众场合“夸张”的言语,往往容易被气候变暖质疑者抓到把柄。

  本报曾专访的丹麦人比约恩。隆伯格就是一例。他曾是丹麦“绿色和平”组织成员,却因为质疑关于气候变暖问题被过度炒作的文章,最后站到了另一边。这位“持怀疑论的环保主义者”认为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6米纯属危言耸听,到本世纪末海平面只会上升一两英尺,不可能造成“陆沉”。

  “我并不是说全球变暖问题不存在,但我认为这个问题没有外界认为的那么严重。它被一些媒体、政治家和企业家刻意夸大了。”这是比约恩。隆伯格一贯坚持的论调。

  2007年2月,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的环保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夺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戈尔也因此成为全球引人注目的“环保斗士”,并成为当年诺贝尔和平奖的最热门人选之一。然而,英国最高法院的一位资深法官伯顿裁定,这部纪录片中至少存在九大“难以忽视”的错误,片中的一些内容言过其实,简直是在“危言耸听”。

  伯顿在裁决书中指出,戈尔的纪录片犯下的首个错误是,在估计冰盖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程度上“夸大其词”。按照戈尔的说法,在“不远的将来”,冰盖的融化将使海平面上升“20英尺(约合6米多)”。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只可能会在千年以后发生。

  裁决书还指出,戈尔在纪录片中提到了乍得湖的干涸、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在消融、卡特里娜飓风等等自然现象,并认为这些现象都是气候变暖导致的,但实际上,科学界迄今尚未找到它们之间存在直接联系的证据。

热词:

  • 全球变暖
  • 全球气候变暖
  • 科学家
  • 气候门
  • 全球气候变化
  • 全球气温
  • 每日邮报
  • 英国气象局
  • 冰河期
  • 独立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