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资讯 >

鞍钢事故报道的两处“硬伤”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22日 08:4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南方日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鞍钢铸钢厂铸造车间20日晚间发生的喷爆事故,酿成了13人遇难、17人受伤的惨剧。我注意到,各个网站的同一消息,以“记者郭威”署名的居多。然而,这则不足300字、对一起重大事故而言实在不该简约至此的新闻稿,也至少有两处致命的硬伤:一曰“铸造企业是高危行业”,二曰“鞍钢采用的地坑式车间属于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我作为曾经的铸造人,在工厂里摸爬滚打过几年,觉得实有澄清的必要,以免报道误导公众。鞍钢出事的地点是重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笔者原来所在是第一重型机器厂(现在也叫集团公司了),两家企业的同类车间旗鼓相当,自家的经验应该具有可比性。

  首先,铸造决不是“高危行业”,它只是比较脏、累罢了。工厂里当年有一句“车钳铣,心欢喜;要翻砂,就回家”的俗谚,翻砂,即铸造的民间说法。那俗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在工厂里能干上车工、钳工或是铣工,很高兴;而如果是铸造,还不如不干。中共早期领导人王若飞、陈乔年他们当年在法国勤工俭学,干的都是“翻砂”。搞笑的是,有传记说王若飞是“翻铁砂”,属于典型的望文生义。铁砂是浇铸时飞溅钢花形成的小铁疙瘩,是金属;而铸造用的型砂则主要是二氧化硅,由粘结剂等按比例混合而成。铸造行业有一种职业病,叫“矽肺病”,亦见其脏的程度,主要是铸件冷却之后露出面目,要打破其外围包裹的早已干透了的型砂,这个时候到处尘土飞扬,很容易吸入体内。但铸造人也有其可骄资本,商周时期今日成为珍宝的青铜器,莫不由铸造而来,“司母戊”(后改“后母戊”)大方鼎,其谁不知?在当代,铸造业更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工艺之一。我在工厂的7年间,未闻本厂的3个铸造车间(规模之大,使每个车间都相当于一个小工厂)发生过死亡事故,在车间上班没有丝毫的不安全感,师傅们中间也从来没有流露本行业“高危”的心态。

  其次,地坑式车间决不属于落后的生产方式。相对于砂箱造型,地坑式造型只是铸造工艺中的一种,采用何种方式视铸件本身而定,无所谓先进与落后,大型铸件则必须采用地坑造型。鞍钢此番事故,正是在浇铸一大型铸钢件接近结束时发生的,这个“大型铸钢件”已足可证明这一点。我在当年也干过地坑,为葛洲坝水电站——时称“330工程”——铸造水轮机叶片。记得我们那个地坑有三层楼那么深,围绕1∶1、可以拆解的叶片木型,填充型砂,30厘米左右一层,夯实;再一层,再夯实,直到与地面平齐,取出木型,形成型腔,然后刷涂料、烘干,浇铸。三班倒,歇人不歇工,同时造两片,好像20几天一个周期吧。后来看到光亮亮的成品,也有差不多两个人那么高,铸造这么大的家伙,除了地坑,没有任何砂箱能够胜任,所谓“落后”,究不知从何谈起。

  澄清以上两点的目的,在于鞍钢发生了那么恶性的生产事故,我们一定要下决心找到真正的原因,这样才谈得上避免类似事故轻而易举地重演。辽宁省某铸造企业负责人认为本次事故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铸造腔体本身不均匀,钢水灌注后遭遇水分,形成大量气体,从而导致爆炸。我比较认同这种看法,苟日后得到证实,终究还是没有遵守操作规程所导致,至少与行业本身和生产方式毫不搭干。而倘若过分强调所谓的“客观”原因,对属于主观层面的实质问题避重就轻,对于记取教训显然没有任何益处可言。(潮 白)

热词:

  • 鞍钢
  • 硬伤
  • 事故报道
  • 型砂
  • 高危行业
  • 大型铸钢件
  • 司母戊
  • 铸造企业
  • 俗谚
  • 木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