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未来的某一天,回望2011年,或将视之为中国公益慈善业的一大“分水岭”。
这边厢,慈善风波此起彼伏,而风暴中心,竟是一些规模庞大、历史悠久的官办慈善组织。不难想象,公募基金会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其捐赠金额严重缩水;
而与之遭受的冷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边厢,中国的草根组织开始蓬勃生长,不仅以其实际行动为中国公益事业做出有益探索,甚至因其成功的操作模式、良好的社会效应,影响到决策层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当属邓飞发起的“免费午餐”计划。
理性观之,中国慈善业在2011年所暴露出的问题与不足,恰恰是公益组织化解公众疑惑、提振机构信誉的契机,也是其谋求发展和飞跃的良机。这一观点,业已成为诸多业内专家与学者的共识。
同时,也可欣喜地发现,随着公开透明力度加大,慈善组织主动转型和改革的诚意与决心,开始徐徐向社会展示。比如,郭美美事件之后,在中国红十字会内部引发了一场机制变革。而免费午餐、微博打拐、大爱清尘、“衣加衣温暖行动”等发自民间的公益行动,更点燃国人心中蕴藏的慈善热情。
这些迹象,都是中国公益慈善业未来的动力与希望所在。
从古至今的无数案例表明:危机之中,往往蕴含着无限机遇。对中国慈善业而言,在经历过不同寻常的2011年后,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应深刻自省,共同致力于建设良好的慈善文化。
目前,无论是在制度、模式,抑或是在操作方法上,中国慈善业所显露出的种种弊端与问题,均可归结为,中国尚未形成完善的慈善产业链,缺乏科学的慈善理念。诚如徐永光所言,在当前众多慈善乱象中,只有具备先进的慈善理念作为指引、良好的慈善文化作为环境,中国慈善业,方能健康理性发展。
可以预见的是,在刚刚到来的新一年里,中国慈善业不可避免地仍将经受质疑与考验。但对未来的信心恐怕也正源于此——风雨过后见彩虹,解构之后是重构。
2012年,中国慈善业的“重构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