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资讯 >

“馅饼”还是“陷阱”? 应理性对待绩差股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22日 17:3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网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新华网上海2月22日电(记者 潘清)A股市场数以千计的股票中,有一个特殊的“族群”——ST股。在并购重组“光环”的照耀下,这些绩差股的股价有时会出现一飞冲天般的疯狂。投资专家提示,投资者需理性对待这类股票,区分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

  一般来说,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之所以沦落为ST股,与企业的现存情况有很大关系。它们或经营不善、背负巨债,或官司缠身,长期陷于多方利益纠葛。与此同时,考虑到信息的不对称,一些绩差公司暴露出来的问题可能仅是冰山一角。在其市盈率、换手率等各项指标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背景下,参与其中本身就有很强的投机性。

  不可否认,在ST个股中,确实有不少凭借资产重组“咸鱼翻身”的案例。但并非所有绩差公司都能演绎“乌鸡变凤凰”的传奇。加上当下市场上各种题材真假难辨,常常出现“重组消息满天飞”的现象,为职业炒家大肆炒作提供了空间。

  投资专家提示,由于缺乏实质性的投资价值作为支撑,“垃圾股”的风险不容忽视。一旦大盘风云突变,很可能以连跌的方式急剧回落,令投资者难以脱身。

  上海证券交易所对2011年沪市ST股票交易数据的统计显示,在参与ST股交易的550.83万个账户中,个人账户共计550.04万个,占比为99.86%,其成交金额占比为95.99%。其次为普通机构和信托账户,共计7354个,占比为0.13%,其成交金额占比为2.87%。从盈亏情况看,参与其中的账户大部分遭受亏损。

  此外,在“借壳炒作”、炒作绩差股过程中,也容易滋生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等违法违规行为。专家提醒,监管机构对此类违法违规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一旦被发现,ST股的重组将面临叫停甚至终止的风险。这种情况显然不是普通投资者所能够把握的。

  对“垃圾股”的炒作甚至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怪相。当资本不再关注上市公司的业绩和成长性,而寄希望于机会主义,必将催生出一个盛行投机的畸形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屡试不爽的重组“魔棒”,今后或因监管政策的发展变化而逐渐失去“法力”。2011年9月1日,《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与配套融资相关规定的决定》实施后,借壳的要求、成本、通过审批的难度均比以前更高,壳资源的价值明显降低。同年11月底,中国证监会明确表态将完善退市制度,坚决遏制恶炒绩差公司的投机行为。

  专家提醒,在炒作重组股政策风险日益凸显的背景下,投资者更应擦亮双眼,对“垃圾股”保持清醒认识,切忌“火中取栗”,把“陷阱”当成“馅饼”。

热词:

  • 陷阱
  • 馅饼
  • 绩差股
  • 垃圾股
  • 投资者
  • ST股票
  • 重组股
  • 占比
  • 法力
  • 上市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