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资讯 >

哈金:重塑南京之殇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27日 11:2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译言网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哈金写小说开头有如神助。试看他最新这本《南京安魂曲》的开篇:“本顺总算开口说话了。我们聚在饭厅里,听那孩子讲了整整一晚上。”

  看到这里,本顺的身份对读者来说无从知晓,他为何讲这么长时间,又为何如此吸引书中的听众,这些听众是谁读者同样不知。当我们追随孩子的讲述,就会猛然跌入日军攻陷南京的惊骇时刻。1937年12月,彼时国民政府的首府南京,正给美国人跑差使的本顺被日本兵拦住,成了那帮人的苦力,一路上目睹他们横行城中烧杀抢掠的残暴,让这个十多岁的中国男孩惊恐不已。

  接下来的情节再次跳离,读者被带回1937年11月,蒋介石的撤离大军后面,是政府慌乱准备迁往重庆的一片狼藉,安全区仓促划立出来留给百姓。蒋夫人的钢琴装进了一辆卡车,留在金陵女子学院内保管,此地正是这篇小说渲染的焦点。

  《南京安魂曲》虽是小说,却是部扎扎实实基于史实的小说,许多人物真实经历过书中描写的事件。小说中的叙述者安玲是中国人,这个助手身份的中年妇人或为哈金杜撰,不过她的上级是确凿的真实人物明妮·魏特林,时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负责人,这位来自伊利诺斯州的美国教士同样出现在张纯如最畅销的作品《南京大屠杀》中,哈金勾勒死亡之城南京的一部分灵感即源于这部作品。

  蒋介石把南京丢给了日本人,而某些西方人选择了坚守。留守的美国人中大多是教士,其中就有做出卓越贡献的明妮·魏特林。同时还有纳粹党成员、西门子公司驻南京办事处主任约翰·拉贝,他尽心尽力地领导建立安全区,在其努力下金陵学院与其他类似机构成为庇护所,由极少几位外国人凭肉身与勇气力不从心地守护着。我们很大程度上要感激这些人,正是他们纪录下随后的屠城暴行。

  作为一名小说家,哈金在浩瀚的素材前依然保持冷静浅淡的态度,把叙事焦点投向南京城腹地那座醒目的金陵学院。其创立者的初愿是希望它成为第一高等学府,成为在里面劳作和恋爱之人的灵魂支柱,然而此愿景却被战争剥夺殆尽。学院在小说中被赋予人物化的气质,象征着文明与人道,却遭反复蹂躏几近毁灭。

  有一万人左右的难民涌入原本准备接纳两千五百人的金陵学院,哈金用这种快速累积的恐怖开始了他的叙述。学院提供的安全保障羸弱不堪:中国百姓被日军拖走杀害,年轻女子在校园内被强奸。学院的管理人竭力寻找足够的食物、燃料和庇护给每个需要救助的人,并随时担惊受怕日本人可能来侵扰学院。

  南京大屠杀这个论题一直富有争议,日本某些人依然否认或者淡化它。上世纪九十年代,它作为战争暴行的典型例证重新浮出水面,因其具备高度化的民族主义视角,而被中国政府加以利用。哈金呢,哈金不关心争议,他只从细处着眼,展示给读者的是那位信基督的日本军官给难民捎补给品;那位纳粹分子挽救了二十五万中国人;那位中国工人承认自己在酷刑逼迫下做了伪证,指控红十字会的两名美国人通敌;那位帮明妮解救中国战俘的中国医生,因与日本人有联系而受自我憎恨的折磨。

  小说还展现了叙述者安玲的家庭是如何走向分崩离析的。她女婿是参战的国军,她丈夫仍旧不变地仰慕日本,这个他曾经留过学的地方,而她俩的独子成为日军医务人员,因为爱上了一个日本女人。

  另外哈金不忘警醒读者,英雄主义本身具有沉重的代价。明妮对那些她放弃救助的人心怀歉疚,不堪重负,她将死在自己手上。这种感性的混乱在玉兰这个人物身上得到具体表现,这个年轻女人被日本人强奸后就疯了,她指责教士是和敌人串通好的。明妮在拼力挽救她的同时,也在拼力挽救自己精神的健全,意义是双重的。

  这本书中的措辞确有一些硬伤。哈金是用第二语言英语写成这本书的,非常了不起,不过这样的话需要在用词上相当谨慎。读者会不时惊讶于七十多年前的中国人口中说出当代人的俚语,比如小说一开始的时候,有个为家人寻找避难所的中国男人被学院雇佣了,他脱口而出:“For real?”

  这不能不说是某种失误,会造成阅读过程中的分神,比较可惜, 不过瑕不掩瑜,它仍然是一本优秀的小说,一本着眼于细微之处,力透纸背的好书,呈现出了上世纪最惊骇的人间惨剧之一。小说最后一个章节的标题强调了全书的主旨,《此恨绵绵》。在这里你看不到大团圆结局,也没多少痊愈之象。

热词:

  • 哈金
  • 南京大屠杀
  • 此恨绵绵
  • 南京安魂曲
  • College
  • Massacre
  • Minnie
  • Vautrin
  • Jinling
  • 日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