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资讯 >

香港的焦虑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28日 10:0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环球企业家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内容导读:两地消费文化冲突背后,是香港对其“只是另一个大陆城市”的身份认同忧虑

  没有人预料到香港与内地的微妙情绪会如此积聚并爆发。早在一年前,一首名叫“蝗虫的世界”的音乐录影带以粤语流行歌曲的形式呈现香港人的抱怨,它以黑白画面为背景,描绘了一群蝗虫毁灭一片土地的情景。穿插其间的是大陆游客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大声讲话,以及允许孩子随地大小便等陋习。“蝗虫绝不会罢手”,歌手低声地唱着,“慢慢地,香港将会被这些害虫所吞没。”此前一则名为“火车内骂战香港人大战内地人”的视频亦广为流传,内容是香港人不客气地“管教”在地铁吃东西的大陆儿童。

  发酵的情绪随着一幅广告的出炉达到极致—一群自称是黄金论坛的小组在《苹果日报》和《爽报》全版刊登了“反蝗”广告,大字标题是“香港人,忍够了”。该广告标语直指在港降生的内地儿童—“你愿意香港每18分钟,花100万港币养育双非儿童(即父母均不是香港人)吗?去年有4万来自内地的孕妇在香港产子,进而得以享受香港的免费教育和医疗。这让香港的产房不堪重负,为此香港政府不得不宣布将非本地居民产子数量限制在每年3.4万人以内。

  这些言论激起了内地的强烈反弹。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因此称香港人是“狗”,一些人则呼吁对香港进行经济制裁—“切断他们的水、能源和食物的供应!看谁先胜利!”这凸显了以下尴尬事实—1997年大陆统一了香港,并给予其高度的政治自治权,却未能最终建立起一种共享的认同感。

  自从15年前,英国被迫放弃了对香港的控制权,来自大陆的游客急剧上升。香港旅游局数据显示,去年有超过2700万的大陆游客赴香港旅游,是当地人口的三倍,比前一年上涨了16.5%。

  尽管拥有诸多共同的文化传统,但很多香港人认为大陆人缺乏温文尔雅的气质以及起码的公共礼仪。去年圣诞节期间,香港人、东方仁德传播机构高级总监梁廼谦(Man NH Levng)曾在港逗留数日,在一家周生生珠宝店内,他曾看到一位身材高大的大陆女士剔着牙走进店内,她用牙签指着柜台内的首饰要求试戴。牙签上的肉屑落在柜台的玻璃上,店里服务人员显得手足无措。梁廼谦已在内地生活了6年,至今仍然不能适应诸如不按规矩排队、随地吐痰等陋习。“就像参加一场舞会,当你看到所有人都穿着裙子,而你穿着裤子入场时,难道意识不到自己的不得体吗?”梁对《环球企业家》感叹说。

  伴随着内地权力和经济实力在香港的影响力日益扩大,香港人担忧的是所谓的“香港价值”正在流失。香港非营利智囊团思汇政策研究所(Civic Exchange)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陆恭蕙(Christine Loh)认为:“当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逼近的时候,人们会很自然的想要维护自己的身份,作为一种不让自己感到不知所措的方式。”

  “网络的放大作用很容易让事情变成一个问题。地铁站内吃东西的不只是大陆人。如果贴上香港人跟内地人冲突的标签,焦点就会转移至内地人的问题,内地人跟内地政府又没有分开,更大的冲突就会出现。”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助理教授周保松对《环球企业家》说。

  2011年12月底,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公布的民调结果显示,香港市民对“香港人”的身份认同升至十年新高,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仅有16.6%,跌至新低。你或许能从香港和内地之间集中爆发的冲突中窥见一斑。

  在过去的两个月中,香港则爆发多起事件。其一是反对大陆妈妈赴港生子,其二则是意大利奢侈品制造商杜嘉班纳(Dolce &Gabbana)深陷香港人与内地人之间的矛盾漩涡,该旗舰店禁止香港本地人拍照,却允许内地人拍摄。遂引发了集体抗议事件。

  缘何如此

  你或可将此归咎于港人财富失衡的弱者心态。以往,香港人曾经不屑内地人,把其称之为“阿陈”,意为乡巴佬。以前香港人曾担心贫穷的大陆人会拖垮香港,而如今内地“阿陈”却潮水般涌入香港挥金如土。而面对一掷千金的内地豪客,他们更像把自己贬低为“港陈”。“仅仅几年前,内地游客还是乡巴佬,而如今内地人却成了大财主,这令香港人深感厌恶。”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教授麦高登(Gordon Matthews)解释说。

  这根源于中国内地的财富爆炸。中国内地聚集了除美国以外最多的亿万富翁。中国人在香港奢侈品店一掷千金,如同在超市购买糖果一样,这在香港已不是私下谈论的秘密而是人尽皆知的常态。 中国的富人与中产阶级的财富与赴港购物的次数成正比。前Chlo的亚太区总经理海伦·韦尔顿(Helen Willerton)说:“奢侈品牌预测以每年35%的幅度上涨。大陆客户飞来香港几天,住在三星级酒店省开销,而把钱花在高端零售品如手表,珠宝和服饰上。”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间,香港堪称自由市场经济的典范。《经济学人》在1977年曾如此描述香港:“一个在香港开店的商人会发现这里的税负低,没有愚蠢的政府干预……一个放下架子鼓励他尽其所能赚钱的政府。他会幸运地发现这里没有政治。”时至今日仍是如此。

  回归之后,经济学家臆想中的经济波动并未出现。获益于内地经济的崛起,香港经济依然充满活力。周保松认为,2003年“自由行”至今,除了寥寥数起香港导游与大陆游客的零星冲突之外,表面来看两地尚且平和,但潜在隐忧犹存。

  令港人情绪激愤的表面原因在于内地人对其就业、人口流动、房价、社会医疗福利等稀缺资源的抢占,更深的原因在于香港所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在困 扰。

  港府也无力解决贫富分化难题。香港2010年的基尼指数是0.53。香港虽以外资自由流通、世界一流的法制和低税著称,但亦是一个由少数人、少数企业掌控的经济体,它们则消耗了大量底层的生存氧气。

  香港普通市民未能从经济繁荣中获益。香港有两张面孔—一张是从窗户可见的繁华都市,这座城市所拥有的路易威登店铺比巴黎还多,处处都是豪宅,繁荣的房地产交易已屡破纪录;另一张脸就是穷人的笼屋世界,一些人被迫跻身于空间与棺材尺寸相差无几的“笼屋”阶层。通常这类阶层其个人面积仅约1.4平方米,仅能容身,空气污浊,蟑螂老鼠横行。如同货架重叠起来的每个房间内塞满了超过20名住户,房东则向其每月征收高达200美元的租金—没有人想住在这里,但他们别无选 择。

  来自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的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香港居民贫穷率为18.1%,即有126万香港人处于低收入人群,为历史最高数字。香港社会服务联会行政总裁方敏生认为,贫穷问题持续恶化足见经济向好亦无法改善全民生活。

  在某种程度上,这亦是房地产价格飞涨与香港贫富差距相互叠加的结果。第一太平戴维斯2011年数据显示,香港最贵的楼盘价格每平方米超过72万人民币。即使并非黄金地段,其价格也高出伦敦、纽约、莫斯科等约40%以上。香港缘何倍受青睐?究其原因在于其毗邻大陆,语言相通。更重要的是处于升值的人民币在港表现强势—香港虽受统治,但在过去29年来,港币一直与美元挂钩,固定在1美元兑7.8元港币左右。中国出台包括限购多套住房及提高购房利率的楼市降温措施则更加刺激了中国投资者放眼海外。

  “国内的调控越紧,就会有越多资金出逃”。香港理工大学房地产教授许智文表示,“资金需要出路。大陆的中国人强烈地相信投资不动产是保值的最佳手段。”香港则是首选之地。2010年,当中国政府重拳打击房地产泡沫之时,香港的房地产价格相对于2009年初飙升了50%。仅2010半年,内地买家购买所售豪宅的三分之一,而6个月前这个比例仅为20%。

  投机推动了普通住房的租金上涨—其在2010年亦上涨了20%左右。香港公共住宅一票难求,每年大约有30万人排队等候。等待周期平均为3年,而住在笼屋内等候10年的情况亦不鲜见。

  在这些贫困阶层看来,港府不是没有能力,只是不想救助而已。中下阶层的香港人将贫富差距拉大的源头直指内地与香港的融合。两地充分的经济融合意味着更大的流动性,亦造成地产及消费品价格的高涨。2011年上半年,香港物价指数上涨7.9%,创下16年内的最快增幅。与此同时,普通香港人的工资水平没有太多变化。同样一家店的奶茶,梁廼谦发现两年内每杯的价格上涨了12 元。

  夺食者

  雪上加霜的则是剧增的“双非”婴儿数量。后者亦被视作香港本地人福利的夺食者与终结者,这亦是两地关系最典型的困境。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2001年,仅有620名“双非”婴儿出生,占同年全港新生婴儿数48219人的1.2%;2010年,香港88323名新生婴儿中,“双非”婴儿为32653名,约占该年香港新生婴儿总数的37%。十年间,“双非”婴儿的每年出生数量飙升50倍。

  1990年代到2000年,香港生育率一直很低,由于缺乏生源,香港政府在过去几年曾不断“杀校”(关闭学校)。“双非人口”的剧增源于2001年7月20日,香港特区终审法院对首宗内地人香港生子是否拥有居港权案所做的判决,该案判定父母皆为内地人,但在港出生的小孩庄丰源拥有香港永久居住身份。自此,赴港生子获得香港永久居住身份渐成风潮。支持者认为“双非”婴儿有利于缓解香港人口老化问题,亦为香港直接带来数十亿港币的婴儿商机。

  一胎政策是大陆妈妈涌向香港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则是香港绝佳的医疗条件。香港一直是全球顶级医生的理想择业地。早在香港经济繁荣的奠基人、香港财政司司长郭伯伟任期内(1961年至1971),半数以上在港医生就曾在海外受训。此外,香港对自由贸易的推崇及严格的安全监管使其食品成为全球屈指可数的安全净土之一。香港永久居住身份亦意味着免费医疗、免费教育以及超过一百个国家的免签证待遇。

  大陆妈妈集体赴港生子催生了特色经济—中介公司提供包括床位预定及酒店客房服务等一应俱全的服务。这亦是内地经济欣欣向荣的又一缩影。以往赴港生子仅为临近广东省,而现在则遍及全国。“那些想要去香港生小孩的妇女通常是受过良好教育,所以他们也很有钱。”香港的妇产科医生于开曼说。于所在的医院位于香港新界区,每年诞生超过5500个新生婴儿,超过一半父母来自大陆。

  2007年,香港政府被迫推出了“产科服务中央预约制度”后,公立医院对大陆妈妈在有预约的情况下收费为3.9万港元,没有预约的情况下为4.8万港元。2011年10月份,香港亦宣布暂停大陆妈妈在香港公立医院产房预约,不过,这一规定并不适用于私立医院—其住院费用通常高达8万港元。此外,“双非”婴儿还刺激了私人医院的生育收费以每年20%的速度攀升,

  对私人医院来说,这是一本万利的生意。对香港来说亦如此。按照2010年3.3万名“双非”婴儿计算,仅此一项香港即有数十亿港元的直接收益。除了住院费用,每次产检的交通费用、产前产后的房租等花费惊人。

  大陆产妇直接导致医院产房人满为患。香港的医疗服务90%属于公立医院,公共开支因此花费惊人。原已捉襟见肘的医疗资源却被众多“双非”孩子无偿占用,这引发了港人诸多不满。香港政府虽有意禁绝,但亦力不从心—“双非”婴儿完全合乎法律。《香港基本法》第24条规定“任何在香港出生的婴儿,无论父母的移民状况如何都将自动获得永久居住权和12年免费教育。”重新修宪或作出宪法解释等于不尊重法制精神,在改动程序上亦非易事。若在符合基本法的前提下,以行政方法来强制处理亦易激起民怨。

  另一个直接冲击则是就业。2004年起,香港高校开始扩充内地生源,内地生占据7%至10%的招生配额,每年约有1.5万人赴港学习。这相当于香港中文大学3年的招生总和。大陆学生因深谙两地文化在港普通劳动力市场更具竞争优势,海归派则占据高层管理职位,于是留给本地年轻人向上游流动的机会则少之又少。

  时代忧虑

  在反对者看来,“自由行”所催生的蜂拥而至的大陆游客亦使得香港资源承受能力超过极限。香港已是全球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每平方公里居住着超过3万名居民。目前这一现状丝毫没有缓解的迹象。香港旅游发展局数字显示,2011年全年访港旅客数字屡创历史新高,接近4200万人次,较2010年上升16.4%。其中,内地旅客超过2810万人次,占总旅客人次的67 %。

  大陆游客在为香港催生消费经济的同时,亦因不良举止而声誉不佳。街头不断涌现更多的珠宝店、时装名店,使得香港被迫改造成毫无个性的消费乐园。以尖沙嘴、铜锣湾、旺角为代表的香港黄金地段店铺的平均年租金每平方英尺高达1700美元,仅次于纽约曼哈顿,位居世界第二。

  伴随畸形的消费经济而来的则是诸多承载着香港人生活方式的行业被边缘化。以书店为例,以往因租金昂贵,香港书店通常不在一层,而多为“二楼书店”。现在,书店已经承受不起二楼的租金而越搬越高。在旺角,你甚至可以看到搬到十层的书店。大陆游客催生的消费经济亦侵害了香港本地的生活方式与文化。香港人的担忧在于在大陆的影响下,其文化和权益可能逐渐流失。香港《明报》亦佐证了这一点,每三个香港人之中就有一人对自由行产生抗拒情绪。仅有16%的香港人表示自己受惠于自由行政策,而没有受惠者则占73%。

  其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在于,香港人将香港看做一个特殊的区域,其自身渴望保持主体性和独特性。回归之后,其年轻一代对香港的理解不再是一个殖民地,而认为自己是香港的主人。独立的司法系统、有效的政府机构、以及相对开放的经济体系是香港最大的优势所在。但不幸的是在这个领域,“大陆模式”正侵蚀香港。

  最典型的例证莫过于港人因渴望保留主体性而反对修建高铁。2009年12月18日,香港立法会财务委员会审批广深港高速铁路计划拨款,香港人则群起反对,则令这一全长26公里,预算669亿港元的超级工程被迫告 吹。

  “香港人对高铁说不潜意识要反的不仅是经济利益,也是要重塑香港价值,避免内地化趋势。最近的诸多冲突原因亦类似。”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林沛理对《环球企业家》说。在林看来,本地香港人面临一场保卫香港独立身份与重塑香港价值的双面战争。民间的反对者担心,回归之后香港经济以“令人胆战心惊的速度大陆化”。香港人梁廼谦亦感到香港“拥挤了很多”。走在香港的街道,普通话此起彼伏,令其有身在北京之感。

  虽然香港法治与自由仍独立,但对于内地经济的病态依赖,其独特的文化与经济地位亦“岌岌可危”。自2006年开始,保卫香港历史建筑,如喜帖街、天星码头、皇后码头、凤园等社会运动层出不穷,媒体将之定义为“保育运动”,一种集体回忆的情绪性行动。“这些事件均彰显了在无可挽回的香港大陆化趋势下,香港人对“只是另一个大陆城市”的模糊身份认同与焦虑。”林沛理对《环球企业家》说。林认为在港府积极推动“与内地全面接轨”、“避免被边缘化”等背后,香港人的独立情绪尚待消弭。

热词:

  • Chlo
  • 楼市降温
  • 香港高校
  • 香港经济
  • 香港人
  • 楼盘价格
  • 香港中文大学
  • 香港理工大学
  • 香港大学
  • 双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