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著名经济学者陈志武曾有一本著作《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这个问题,大概算是国人自古遭遇经济困境的一大天问。如今,世易时移,无论是从数字统计还是从奢侈品消费盛况来看,国人似乎都已经摆脱了“不富有”的困扰,有时甚至成为“钱多人傻”的代名词。但可支配的钱多了,内心未必就能获得笃定的安稳。那句“中国人为什么勤劳而不富有”的疑问尚未完全解答,“我们为什么富有了却不幸福”,反而成为新时代的天问。
据《新京报》报道,北京某商场财务部门中层管理人员毛女士,每月税前收入约为1.5万元。在她看来,自己的工资水平连“小康”都达不到。她身边的朋友和同事都普遍存在一种“焦虑感”,不管薪酬水平如何,都在为“挣钱”而奋斗着。“北漂”小姚也表示,自己税前收入约7500元,但每月积蓄不到2500元,生活在北京让他没有安全感,“就算老板给加工资,也赶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人们普遍有一个疑问,北京人均GDP已达中上等富裕国家水平,为什么生活于北京的“我”还是不富裕?
这样的焦虑与疑问,恐怕并不仅存在于北京。对许多身处都市,不得不为自己的生活与理想奔波的人们而言,怎样获得一条安全的底线,怎么达到一种对未来稳定的预期,显然越来越成为一件不容易的事。
尽管北京、上海去年的人均GDP已经接近富裕国家水平,按照世界银行划分各国贫富程度的标准,北京已经达到中上等富裕国家水平,超过了12276美元的“标准线”。但硬币的另一面却是,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人均GDP的约40%,比一些富裕国家至少要低10个百分点(据中新社)。这其实也是在说,人们拿到手上可供支配的收入,远远不如GDP的账面数字美妙。
另一个与GDP及公众消费观感有关的数据分析则是:税收增速高于GDP增速。比如,高比例、大规模的间接税通过商品价格向全社会转嫁,使税收与物价呈现高度关联状态,这种大众税,也成为人们日常消费难以承受之重。除此之外,房子、医疗、教育、养老……哪个生活话题拎起来,都足以让茶余饭后的讨论变得滞重难言。
或许,正是这种沉重税负下,不仅让人们无法从税负的二次调配中感受到制度的公平,反而要遭遇隐性剥夺,令幸福感被吞噬;或许,正是这种低福利下的不确定,让人们无法从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必需品中,享受到公共福祉,却反而要为之支付额外昂贵的社会成本,甚至要用一生的财富做赌注;而权力寻租、监管无力、制度漏洞、从消费到公共话语的权利缺失……如此种种,都在加剧着人们的不安全感。
的确,人们可以从快速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获取更多财富,但缺乏福利兜底,更多额外的社会成本对财富的无情消解,都令“因病返贫”、“一套房子消灭一个百万富翁”的故事,成为人们心头挥之不去的隐忧。这种压力之下,“没有安全感”,不是一种群体心理失衡,而是切实困扰下,人们面对未来人生的集体困惑。(李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