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一段看似天作之合、实则各怀心事的跨国婚姻逐渐变味,是阿尔斯通始乱终弃,还是北重心灰意冷?全球500强公司与中国国企的强强联姻为何如此脆弱?“以市场换技术”又应如何检讨?
中国机电业最引人瞩目的跨国并购陷入泥淖。位列全球500强的法国阿尔斯通集团(下称阿尔斯通)曾趁着国企改革大潮曲线入华,如今却行囊空空;中国最重要的机电企业之一北京北重汽轮电机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北重)曾寄望于“师夷长技以自强”,在沉睡八年后才意识到: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无比残酷。
2012年2月14日,西方传统的情人节。一位北重内部人士向《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证实,与其仅一墙之隔的相关联的中外合资公司将于近期搬离并迁至天津,原因是北重母公司北京重型电机厂(下称北重厂)向其提供为期25年租约的厂房“提前结束合同”。另外一位北重中层则抱怨称,“北重被阿尔斯通耍了”。
八年前的一桩旧事情景重现:2004年11月27日,老国企北重厂与阿尔斯通携手组建的合资公司北重阿尔斯通(北京)电气装备有限公司(下称北重阿尔斯通)成立了,这被各界称为的一对欢喜冤家终于终成眷属。
如今,这场婚姻劳燕分飞,其实在合同蹊跷签署的那一刻端倪已现。但阿尔斯通急于攻破中国市场,而北重也意图拿到当时全球最先进的6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技术,热情驱使之下,各自的一厢情愿替代了理性。
此后数年内,中国汽轮发电机组领域时移势易,北重旧时重要竞争对手,与北重合称汽轮发电机设备四大巨头的上海电气[5.79 -0.17% 研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海电气,601727.SH)、东方电气[23.72 -0.38% 研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方电气,600875.SH)和哈尔滨电气[8.79 -2.12%]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哈尔滨电气,1133.HK)陆续上位,占领了国内最重要的市场。而合资公司北重阿尔斯通却持续低迷,甚至不得已把精力转向海外。北重自身再也没能回到“四大巨头”的牌桌上。
2008年3月18日,北重厂将手中所持合资公司北重阿尔斯通28.32%的股份甩给阿尔斯通中国,仅剩股比11.68%,后者持股则由60%增至88.32%。同时,北重阿尔斯通罢免了曾一手促成双方合资的北重系高管、董事长李济生。
这两个动作,被坊间解读为双方在合资四年后各自鸣金收兵,并着手收拾残局。作为阿尔斯通入华跳板,北重不仅未能得到阿尔斯通的任何先进技术,日后自主设计的66万超临界汽轮发电机组技术亦只是停留在图纸上。
一段天作之合的婚姻逐渐变味,是阿尔斯通始乱终弃,还是北重厂心灰意冷?全球500强公司与中国国企的联姻为何如此脆弱?“以市场换技术”应如何检讨?
高新技术还是糖衣炮弹?
与最早进行以“市场换技术”的汽车领域一样,汽轮发电机组领域也在2000年后出现了同样的现象。北重厂与阿尔斯通的合作就是在遵循以“市场换技术”背景下促成的一宗案例。北重厂与阿尔斯通的合作源于前者对后者的技术依赖,也源于后者试图打开中国汽轮发电机组市场的决心。
阿尔斯通是一家汇集了西方悠久工业历史的公司。1884年,汽轮发电机写入历史的辞海。22年后,阿尔斯通成立于法国巴黎。早在1958年,阿尔斯通就通过向中国企业提供首批电力机车和电传动内燃机车进入中国市场。
1977年,汽轮发电机技术已臻于完善——所表现出来的体征是,制造商们不再单单追求汽轮发电机的单机容量,产量开始下降,制造商们转而关注提高产品质量,提高运行可靠性和机组技术、经济性能机组在线监测和事故诊断技术。在中等容量汽轮发电机中,空冷技术重新引起重视,冷却技术和电机结构继续完善。
而阿尔斯通也早早地看上了中国的电力设备市场——上世纪80年代前后,以北京为首的华北电力市场亟需更大容量的发电设备。
因此,关于北重厂和阿尔斯通的合作到底源于何时便有了多种说辞。1979年,阿尔斯通在北京设立了第一家代表处。有国内媒体载文指出,当时,北重就与阿尔斯通有技术方面的合作。
也有北重员工告知,在合资公司成立之前,双方已经在汽轮发电机方面有合作。即在成立北重阿尔斯通之前阿尔斯通已派驻了技术人员到北重进行指导。这自然是源于北重厂并不太乐观的生产状况。曾经跟北重厂有过紧密交往,有多位学生在北重厂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原所长蔡睿贤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北重厂在2001年改制前活得很凄惨”。
本刊记者获得的数据印证了该说法。2000年9月15日,北京京都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一份关于北重的审计报告显示,该厂当时各类不良资产高达1.2亿元,相当于全年收入。但此时的北重债台高筑,负债达6.8亿元。
2002年,国企改制大潮席卷全国,北重亦大刀阔斧地减员增效。彻底甩掉了国企体制包袱的北重在这一年轻装上阵,一举实现销售收入5.2亿元,同比增长近51%。在公司历史上,2002年大改制成为北重重要的分水岭。
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营业收入大涨,但北重利润却意外锐减。
记者从工商部门获得的资料显示,2002年北重税后利润从2001年的4639.83万元锐减到了105.70万元。北重对此的解释是“其引进、消化、吸收了国外先进汽轮机、发电机的技术工艺,而且广泛应用于公司内开发生产发电设备产品上。2002年3月,北重签订了首台自行研制开发的国产33万千瓦机组供货合同”。
事实上,北重仍然是一家表面健康、实际孱弱的企业。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技术突破遭遇瓶颈。北重内部人士回忆称,超过30万千瓦的汽轮发电机的铜线圈,北重至今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只有20万千瓦的还能自行制造。
此时的北重对技术的渴求可见一斑。在竞争充分的汽轮发电机组领域,技术封锁仍颇为严重,技术竞赛司空见惯。在此背景下,与阿尔斯通的合作成为北重摆脱技术落后这顶帽子的唯一选择。
但时至今日,在同行早已迈上百万千瓦级超临界汽轮发电机组之时,北重的技术水平仍然停留在35万千瓦。这意味着,与阿尔斯通合作一二十年,北重“以市场换技术”愿望破产。
2012年1月3日,北重自主研发的首台35万千瓦超临界汽轮发电机组在国家电网大连开发区热电厂一次性通过168小时试运行。这被北重称为标志着自主研发的超临界35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的第一次胜利,北重“火电产品成功迈上新台阶,真正跨进超临界技术领域”。
向更大容量汽轮发电机组技术迈进,不仅仅是企业自身技术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有政策背景——2007年3月6日,国务院批转了《发展改革委、能源办关于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若干意见》的通知。相关专家分析认为,这份通知的下发意味着30万千瓦以下的火电机组(主要指汽轮发电机组)将不再允许建立,30万千瓦的汽轮发电机组已经失去了市场,而35万千瓦火电机组几乎变为“入门级技术”。
此外,北重称之为“重大胜利”的35万千瓦超临界汽轮发电机组技术,早已被国内同行弃用。早在2008年,上海电气就在百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技术上已实现了突破,2010年更是开始了向120万千瓦超临界火电机组技术进军。另外一个竞争者东方电气和哈尔滨电气亦有类似技术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