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本报北京3月4日电 今天,政协经济界别第36组,大家都记住了刘克崮委员,不仅因为他发言时洪亮的嗓门儿,更因他对其他委员的插话、“挑刺儿”、抠字眼儿,而且句句都是基于亲自调研。
本来,每年的政协经济界别小组讨论都会受到媒体的追捧,有经验的记者说,不提前1小时来占地儿,连门都难进。今年的小组讨论,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开发银行顾问、原副行长刘克崮,把自己提案拿到会上高调征集意见,成为当天发言时间最长、涉及内容最广、对话委员最多的人。
今天10点20分,坐在后排的刘克崮委员第五个发言。也从那时开始,大家的发言开始踊跃,而且交锋不断。刘克崮提出,“国民收入分配,个人下降得很明显,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是拉大的。”他认为,财税下一个主目标是居民收入分配,次目标是调节经济结构。金融、实体经济的垄断部门的收入,应该是停止提高,适时适度降低。
此言一出,遭到不少代表的“反驳”。邓伟委员说,这种问题是值得商榷的。坐在第一排边上的李荣融委员按耐不住了,没等抢到话筒就说,“我们要与国际接轨,企业的分配是根据盈利能力来的,口袋里的钱不该大家说话。否则,今天说得很好,明天不行了走人,最后受损的只会是职工。”
等到别的委员发言时,刘克崮又“跳”出来说,“个人群体中,富的富,穷的穷,差距在继续拉大。一般企业困难多点,一些垄断的大企业日子却越来越好过。”国际接轨不是接一个人的“轨”,而是接综合水平。刘克崮说,实际上GDP是综合指标,个人的收入占比在不断大幅度下降,企业占比不断在上升。
唇枪舌战,激烈的辩论持续到了下午。
下午讨论前,刘克崮在桌子前摆上了自己带来的提案(草案)和一大堆调研材料,坐到了面对主持人的第一排。对每个委员的发言,他都认真记录,不时还要插上几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