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资讯 >

周俊生:存款准备金率不宜频繁调整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13日 07:0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京华时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随着2月份CPI指数的出台,有关央行是否会再一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猜测在市场又热闹了起来。昨天央行于两会会场举行的“货币政策及金融改革”记者招待会上,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目前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空间可以非常大,但不能随意上下调整。周小川的这个提法表明,经过这几年货币政策使用的探索,央行已经对存准率这个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有了新的认识。

  在最近几年的宏观经济调控中,存准率这个工具可以说是央行用得最为频繁的,仅在去年以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就已经5次上调、2次下调存准率,如果再前推数年,就可以看到更多的这方面的记录。央行之所以频繁使用这个工具,这与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有很大关系,央行希望用这个工具来准确地干预经济,使市场的流动性能够与经济运行的实际需求相吻合。

  用存准率这个工具来调节市场流动性,之所以很难如愿,这是因为这种由央行主导的调整归根结底还是计划管理的一种手段,但计划一定是难以跟上市场的。作为央行,它虽然有权通过上下调整存准率来收紧或者放松商业银行可供信贷的资金,但它自己并不直接面对信贷,银行信贷是商业银行的一种市场化行为,而商业银行作为一个商业机构,在决策信贷投向时,总会有自己的商业考量。比如,最近半年来,央行又开始下调存准率,期望中小企业能够得到银行信贷支持以解燃眉之急。但是,从央行刚刚公布的2月份信贷数据来看,那些嗷嗷待哺的中小企业并未能得到多少信贷支持。道理很简单,相比于当下的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并不是优质的信贷投放对象,银行不能不考虑放贷时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

  存款准备金本是商业银行为了应对存兑风险而设立的一种制度,它被用来作为调节市场流动性的政策工具,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像近几年我国这样频繁调整存准率,一方面既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后果,比如过高的存准率使大量银行头寸锁定于央行,商业银行的利益受损。

  针对这种情况,央行应该致力于建立更稳妥的、更符合市场化方向的调控手段,以维护市场的稳定。

热词:

  • 存款准备金率
  • 商业银行
  • 市场流动性
  • 消极后果
  • 干预经济
  • 金融改革
  • 宏观经济调控
  • 央行行长
  • 信贷投放
  • 头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