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对于广大戏迷来说,总有一种戏曲,会让您愿意在家与办公室之外,别寻一处安闲地,静静品赏。然而,在中国戏曲艺术不断趋从于“创新”的过程中,民族戏剧遗产正在大规模地遭到破坏。
原本土生土长、地域色彩极浓的地方戏曲,该不该以方言为累赘?地方剧种越发同质化的现象如何看待?中央台记者在两会期间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田青。
春节期间,杭州市民王佩的母亲从山东老家来杭州,想看一出原汁原味的越剧现场演出,浙江小百花剧团正在演出贺岁剧 《陆游与唐琬》,进场听了一会儿,老母亲疑惑地问:“这唱的是越剧吗?”王佩回答,创新啊。
越剧,还算是全国地方戏曲中日子过得比较好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田青,今年带来了提案《珍重民族戏曲遗产,维护多元文化个性》。
田青:唱粤剧一定要广东话,这个时候语言不是交际工具了,语言是作为艺术多种组成部分非常重要的基础,所有地方的剧种都跟方言有关,没有方言就没有地方戏了,所以一定这些都要把握。你开会说普通话,唱戏该用什么话用什么话嘛,谁跟你说必须唱戏用普通话?一定要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田青不无痛心地告诉记者,传统文化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中国戏曲艺术,正面临着急遽衰落的命运。中国戏曲剧种60年消失数量已经超过了100个。
田青:你干嘛要把民歌唱法唱得跟美声一样?美声就是美声,一定要有一个文化多样性的做法,我们现在物种的多样性已经破坏很多了,很多动植物都没有了,现在艺术文化的多样性也在破坏,这种文化市场,包括文化的一体化、经济的一体化,这是非常危险的。
当《陆游与唐琬》华丽幕启之时,在绍兴的河上驶过一艘绿皮船,这是已经成立十年的民间东寿越剧团。这个只有16人的剧团,每年演出200多场,靠老板包场、唱堂会维持生计。他们是戏曲传承的另一种力量,在桨声灯影中,守护着一个绵延了千年的梦。
作者:郭静 李欣 韩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