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资讯 >

黄渤海渔业资源仍是"糊涂账" 影响蓝色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16日 08:4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经济参考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我也不敢说环(黄)渤海海洋渔业资源的现状到底是怎样。”黄海水产研究所资源室主任王俊听到记者问及此事,脱口便出。

  黄海水产研究所是黄渤海渔业资源调查的重要牵头单位,但其对这一海区的渔业资源至今也没能掌握。

  王俊还说,农业部也不时会问及这个问题,但是“它问起来好问,我们不好回答。”

  “目前,黄渤海渔业资源准确统计很困难。”农业部黄渤海区渔政局局长刘元林说,近年来,我国黄渤海地区海洋渔业资源的数据来源,一是农业部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统计数据,二是部分科研院所的调查研究,如黄海水产研究所、中科院海洋所、中国海洋大学等。但不管是哪个单位,都囿于调查时间、调查方法的缺陷,导致不能产生权威可信的数据。这导致直至目前,环(黄)渤海海洋渔业资源基本上仍是一笔“糊涂账”。

  王俊说,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长期的、连续的海洋渔业资源摸底调查,是掌握海洋渔业资源家底的唯一办法。在黄渤海区,20世纪50年代,海洋渔业资源曾开展过系统普查。不过,自此以后,就很少再有大范围的渔业资源调查:

  在渤海,1982年至1983年,进行过连续13个月的周年调查;1992年又进行了2月、5月、8月和10月4个季度月的调查;1998年只对近岸水域进行了2月、5月、8月和10月4个季度月的调查。在黄海,1985年至1986年进行过渔业生态系统调查;1996年至2000年“126专项”进行过2月、5月、8月和10月4个季度月的调查;2005年至今,每年一次黄海南部水域的渔业资源监测调查。

  “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研究缺乏长期的连续性调查,资料不全。国外专家和研究机构经常发文,直指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统计失真。”王俊说,在许多国家,每年甚至每一季度,均用标准方法普查一次海洋渔业资源,并配备有专门的调查船和科研人员。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摸底调查仍受到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摸底调查经费不足。第二,渔业资源调查体制存在问题。第三,渔获量真实数据难以获取。

  “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家至少应该三年开展一次比较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刘元林说。

  王俊等人指出,海洋渔业资源家底不清,就会影响国家出台科学的蓝色产业发展政策。比如增殖放流政策的实施,如果渔业资源家底不清,就不能科学安排增殖品种和数量,恢复、营造合理的渔业生态链,构建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又比如,家底不清,将来就难以出台限额捕捞政策。

  还有的专家指出,当前,推进蓝色经济各产业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是国家的重要战略任务。家底不清,就无法科学评估鱼类生态环境的变化过程。因此,国家在布局造船、港口等第二、第三产业时,它们对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鱼类生长习性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就难以科学评估。这样一来,科学合理地安排海洋经济三大产业的整体布局,就无从谈起。

  “海洋渔业资源摸底的意义,与人口普查差不多。”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窦硕增说。

  为此,相关人士建议,从现在起,我国应该做好长期、连续、全面的渔业资源调查评估全国规划,包括调查周期、频度、站位、内容、方法、资源保障等。

热词:

  • 黄渤海
  • 糊涂账
  • 海洋渔业资源
  • 1983年
  • 1986年
  • 产业协调
  • 产业发展政策
  • 经济参考报
  • 水产研究所
  • 农业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