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证监会主席郭树清的一番话,让“养老金入市”的话题被炒得沸沸扬扬,眼看着保守估计已上万亿的养老金巨额空账和每年仅2%的收益,寻求养老金投资模式的改革早已被提上议事日程。
不少业内人士预测,社保资金的运作模式或成为“榜样”,目前已有13个试点省份交由社保基金理事会运作,3.5%的保底收益也算是小有起色。相比之下,已经进入资本市场的社保储备基金年均投资收益率在2010年高达9.17%,不仅跑赢通胀,更胜过无数投资人士。
“社保资金的入市都已经有了眉目,养老金为什么不能尝试?”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入市”的总体方向应该没错,只是“入市并不等于只进入股市,而且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按部就班",毕竟这些都是"养命钱"!”
增值压力倒逼养老金入市
“欢迎养老金入市!”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鲜明表态着实令资本市场兴奋,而这一次“郭主席”给出的不仅是方向,更有多项举措正在推动的“线索”,“目前证监会正与有关部门探讨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税收减免等方面的措施。”
不过,郭树清也同时提醒“要审慎投资”,养老金入市并不单单指“股市”,“不同的组合、不同的基金,有不同的投资要求,”在他看来,市场不仅包括股市,还包括国债、金融债、企业债等在内的债市,甚至还有银行理财产品、组合存款、现金等等。
“这个观点其实看起来比较模糊,很多东西应该还在讨论阶段。”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系主任申曙光表示,“目前养老金入市的关键瓶颈是政策控制的问题,而不是税收优惠等,在这个问题上证监会应该只有建议权,而并没有决策权。”
的确,郭树清也在后续采访中表示:“对于养老金入市应该不会有什么"特别的优惠",而且现在光靠优惠也是行不通的。”
不难看出,“养老金入市”命题的背后是整个养老金体系投资体系的求解。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两年前就透露,中国养老金“空账”规模或达1.3万亿元人民币,而世界银行公布的一份报告中更预期,“如按照目前的制度及模式,2001年到2075年间,中国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
在此背景下,养老金的投资模式则受到严格控制。根据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社会统筹“现收现付”,仅能保证略有盈余,而个人账户的滚存增值情况颇不理想。“一些已出现大规模累积结余的省份只能把钱存于银行,大量资金仅获得不到2%的年均收益;个人账户资金则存入财政专户,也仅有2%的存款利息收入。”一位业内人士慨叹,养老金投资模式的改变已到“破题”边缘。
社保资金运作模式可借鉴
然而,对于这笔“养命钱”,如何利用依然备受争议。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就认为,社保基金“闲置不用就是损失”,但这笔保命钱怎么用,“必须得有一套程序,且要规范化、要尽量减少它的风险。”
在这个问题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保部”)部长尹蔚民的表态是作为权威的了:“在整个养老金投资运营方案没有确定前,会选择个别省市进行投资运营试点,两会后开始运作。”不仅如此,尹蔚民还指出,正在积极研究是否成立管理养老金的投资运营机构。
据相关政府部门解读,人保部或首先考虑选取累积结余较多的省份进行试点,因为这些省份的“现收现付”压力很小,而资金的托管、管理方向可能是“全国社保基金”,这部分资金或将引入高度市场化,不仅可以投资债市,甚至进行股市透支,或者实业投资等等都有可能。“股票投资比例30%左右,应该还算稳妥。”
截至2010年底,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4个省份基本养老保险累计结余5983亿元,约占全国累计结余的38%,具有了初步试点的基础。13个已做实个人账户中中央财政补助部分的省份,现已将部分资金交由社保基金理事会运作了,“3.5%的保底收益虽然不高,但已有起色了。”
从投资改革的方向来看,社保资金的运作模式或成为一个模板。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仅限于银行存款、买卖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包括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等有价证券。其中银行存款和国债的投资比例不低于50%,企业债、金融债不高于10%,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高于40%,其灵活性已经提升。
从近五年全国社保资金资产收益情况来看,投资实际收益率也轻松跑赢了通胀。2007年时,社保资金甚至实现了38.93%的年投资收益。即使在2008年的大熊市中,社保资金年收益率也达到了5.2%,略低于5.9%的通货膨胀速度,但已跑赢重挫的A股。
因此,成熟的社保资金投资模式或称为“养老金入市”的榜样,在安全第一的原则下,逐步放大投资的灵活性,尹蔚民再三强调:“大家不要误读以为养老金投资运营就是进入股市,我们会有多种投资方案的组合。安全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