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经济台 > 资讯 >

又到公车改革时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21日 05:2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三公支出"的公开,又一次将公车推到了聚光灯之下。从去年开始,曾经敏感的三公支出,开始陆续公布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

  据2011年7月底已经公开的数字显示:2010年,86家中央单位"三公"经费决算和2011年经费预算账单总额分别为639285.90万元和626772.4万元,其中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分别达到391509.4万元和379482.8万元,分别占比达到61.3%和60.5%。

  去年 11月公布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以下简称《细则》)中,更是明确对公车的价格和排量等相关指标做出了规定:一般公务用车配备排气量1.8升(含)以下、价格18万元以内的轿车(即人们所说的"双18"规定)。今年2月24日,《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稿)》终于在市场的翘首期盼下问世,25家车企的412款车型入围,均为自主品牌汽车。这意味着,目前占据公务用车市场超过80%份额的外资品牌今年将无缘公务车采购市场。应该说,此次公车采购以自主品牌为主体,并不出乎意料。姑且不论这份"全华班"的采购目录是否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单就其出台的初衷来看,似乎并不能让人盲目乐观。 

  从扶持民族汽车产业的角度来看:目录对于自主品牌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第一,进入目录并不等于实际的订单,真正受益范围有限。按照产品质量、细分市场以及企业的实力来看,入围目录的2 5家车企中,除去部分地区的"地方倾向"之外,真正有望从公车采购这个大蛋糕中分得一杯羹的企业,不外乎上汽、奇瑞、长城等少数几家。对于大多数实力平平的国产品牌,依然难以形成实质性的利好。第二,公车绝对数量较小,难以整个决定市场走向。相对于每年1800余万辆的国内汽车市场销量来说,公车所占的比例仅为5%左右。即使整个"蛋糕"都如愿落入自主品牌口中,短时间内也难以扭转绝大多数市场被合资及进口汽车把持的局面。而真正决定汽车企业发展前景的,还是掌握在普通消费者手中的"选票"。第三,苦心经营多年的外资车企必定不会眼睁睁地将自己把持多年的中国官车市场拱手相让,外资"曲线"进入、通过官方施压以及报复性市场禁入等手段必将陆续"上阵"。可以预见,目录为自主品牌提供的保护伞必定只是过渡性的,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不会是永久存在。最后,新政的执行力度也将是疑问之一。2 0 0 9年,国务院在其《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从当年开始,各级政府和公共机构配备、更新公务用车,自主品牌汽车所占比例不得低于50%。但目前虽然政府部门没有公布相关数据,但据多家媒体报道90%以上的市场份额,仍然掌握在合资品牌手中。

  从限制公车支出的角度来看,公务用车制度应该是包括从审批、采购、使用监督到最后回收、退出使用等环节在内的一个完整体系。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改进,我国在公车的审批、采购以及处理等方面已经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但目前最为缺乏的恰恰是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监督机制,这也是保障其他环节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正是由于监督机制的缺乏,才造成政策执行的扭曲和不到位,导致了近20年来公车改革的裹足不前。另外,改革要限制的不只是车辆的价位、排量和出产地,其根本出发点在于缩减总体公车支出,如果数量上任其增长,那么就无异于舍本逐末。只有从数量和价格等方面多管齐下,促进公车采购的合理化和法制化,才能真正建立起完善的公务用车体制。

热词:

  • 公车改革
  • 公务用车
  • 自主品牌
  • 细则
  • 三公
  • 车型
  • 排量
  • 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 全华
  • 利好
  •